本版导读
通讯员写稿有“三怕”
本人没啥爱好,就是平时喜欢写点“豆腐块”文章。但近年来,每当稿子写成邮发之后,心里除了和原来一样盼望能尽快发表见诸报刊以外,却常常又多了几分担忧和害怕。
一是担心稿子被窃,怕署的不是自己的名字。有的编辑、记者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自己不深入实际采访,懒得下基层,却想坐享其成,就打起了通讯员来稿的主意。他们或在通讯员的稿子上加上自己的大名,不用吹灰之力,就变成了二人合作劳动的“成果”。更有甚者,竟干脆删掉通讯员的姓名,稿子转眼就变成了他的佳作。通讯员看见自己的“孩子”竟变成了别人的“娃”,真是有苦难言。
二是担心稿子“乱改”,怕失去原稿的本意。有的编辑编稿不尊重原作,不与作者交换意见,不调查研究了解,凭自己的老经验、老习惯和感觉、想象办事,往往大笔一挥,很快一篇稿子就出笼了。有的题材被“拔高”夸大,有的情节被“合理”想象,有的添枝加叶,把事情变得合乎人的心理,变得很“圆满”。结果出现差错失误,给作者读者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是担心不被人理解,怕人问“钱”。现在在一些人的眼里,干啥都讲实惠和报酬,更何况是写作这样的“苦差事”。在他们看来写稿能挣很多钱,要不你怎么那么爱不释手?其实,通讯员写稿完完全全是出于对新闻的热爱,是一种精神和感情的追求与寄托,是一种社会责任心和事业感,是自觉自愿为其献身的,而不在乎能挣多少钱。写稿确实发不了家,致不了富。
尽管如此,我读读写写的“毛病”还是不改,因为我对文字这个女神爱得太深太彻底了,今生会永远为她献身的。 (韩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