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读物何以“失宠”
近日,相关部门关于中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三成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还有近一成孩子几乎不读课外书。常被誉为是“智慧源泉”的书籍正在远离一些孩子的生活。是书太贵了,还是太枯燥了?是读书“过时”了,还是学习压力太大了?记者调查发现,书本的“失宠”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高书价是“拦路虎”
近年来,图书“贵而不惠”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学生读物价格动辄数十元、上百元,让一些家长和学生“望书却步”。
记者在走访了重庆市多家书店后发现,许多学生读物、少儿读物装帧精美,且大多价格不菲。这些书有几个特点,一是15元以下的图书身影难觅,二是精装书多,插图彩页多,抬高了书价,如彩版《安徒生童话》上下两册要97元,彩版《中华儿童成长第一课》每套387元;三是分册多,一套书往往有五六册甚至十余册,如《古典文学名著彩色连环画》每册25元,全套需250元。
“网吧开张,书店关门”
在许多孩子疏远书本的同时,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却受到欢迎。对此,有人认为是“游戏把孩子抢走了”。
重庆北碚区的杨成华老人曾经在小学附近经营一家书店,租售小人书、连环画等。她表示,过去路过的学生都喜欢来看书,常常一坐就是一个下午。这几年看书的孩子绝迹了,都喜欢玩电脑、打游戏了,以致店里数百册图书、连环画无人问津。杨成华说,网吧开张了,书店也就关门了,自己只好改行卖文具了。
在另外一些书店,游戏产品、音像产品、玩具等甚至成了主营业务,销售图书反而成了“副业”。一些书店经营者表示,游戏产品利润高,更有做头。
“指定图书”应摘掉“紧箍咒”
为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部门常常开列书单,为中小学生指定书目。学校也常会布置阅读任务。对此有专家、教师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推荐书目缺乏时代感,是在用大人的眼光指挥孩子,效果并不好。
重庆金沙街小学教师饶洁说:“有的教师一谈学生阅读,就必读经典、世界名著。这些书固然好,但写作年代久了,不贴近学生生活;译文的语言又往往晦涩,学生连那一串串的外国人名都难以记住,当然会感到乏味难懂,反而患上‘名著恐惧症’,最终浅尝辄止,觉得读书不如打游戏好玩。”
饶洁表示,教育工作者应该开放思想,不要戴给学生戴“紧箍咒”:“‘著名作家’的书可以读,现代作家、学生作家的也可以读;‘世界名著’可以读,《哈利·波特》也可以读。”
“升学压力”让课外书成了“牺牲品”
对于学生阅读状况不佳的现状,一些家长似乎也有苦衷。由于升学压力巨大,在阅读和孩子的“前途”之间,他们只能选择后者。
专家认为,中小学生阅读状况不佳,主要是功利性教育的思想在作祟。在学生“一考定终生”的体制下,一味要求学校和家长进行素质教育,是难以实现的。
同时,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表达了另一种观点。教师饶洁便认为“功利性教育思想”虽然影响了课外阅读,但也许并非是“罪魁祸首”。她说:“大多数学校和家长都不鼓励玩电脑游戏、进网吧,然而许多学生照样沉迷其中;相比之下,课外读物远未到‘人人喊打’的地步,却偏偏被学生冷落。这说明兴趣仍然是他们选择的关键。” (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