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更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
走进原陕西第一针织厂下岗职工创业基地,提起张建国、张建民兄弟俩无人不知。
张建国、张建民原是陕西第一针织厂工人,因企业不景气,1995年起,全家兄弟、姊妹6人先后下岗,一时间生活没了来源,但性格坚强的他们没有气馁,决心重新创业。考虑到自己有多年的生产经验,他们决定从事老本行,在父母12平方米的家里干起了家庭作坊。1997年东拼西凑了2万元,在厂下岗职工创业基地里,创办了制衣厂。
建厂初期,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单一,他们生产的针织内衣几乎无人问津,每天为了推销产品,累得口干舌燥、腰酸背痛不说,月底细算下来,还亏了300多元。张建国说:“2002年是最困难的时期,半年都没有订单。”为了制衣厂30多个下岗职工的生计,每套8毛钱的加工活他们都承接过。
为了走出困境,张建国、张建民兄弟先后到上海、深圳等地学习、取经,自己开发新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努力,他们生产的“红灯笼”牌针织内衣以品种多样、物美价廉,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厂里的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设备已更换到第四代。制衣厂由原来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几十人的规模生产,员工工资由300元提高到近1000元,产品由内销加工发展到外贸加工,年加工量达30多万件。厂里40多名工人大部分是他俩的下岗工友。
几年艰辛,制衣厂发展了,可张建国、张建民兄弟俩并不满足现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扩大制衣厂规模,安排更多的下岗职工就业。
图为张建国、张建民兄弟俩始终不忘严把质量关。
本报记者 郭玉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