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 用抱团的公民权利将公权逼上法制轨道
- 果断对涨价冲动说“不”
- 银行为何“警惕”地方政府换届
- 还有多少官员被白养着
- “骗子公司”为何如此嚣张
- 2008年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界标
- 整顿闲置土地将成房地产调控重头戏
- 电水气企业强制交易行为将受严厉查处
- 路上所见“绿色通行证”全为假冒
- 银行房贷未见开门红
- 今年高考重点改革考试内容
- 公共职介就业服务须免费
- 网吧牌照开闸原为空穴来风
- 职业资格考试不能随意举行
- 京企业将推广首席员工制
- 北京明年叫停企业秘密工资制
- “住宅禁商”松口引发“改租”潮
- “无理由退房”再现中山
- 女性全天上班没有加班报酬
- 国内首个早餐标准将实施
- 每天最好能吃50克粗粮
- 食物多样是健康的根本
- 绿茶可能预防帕金森病
国务院
果断对涨价冲动说“不”
物价是敏感的民生信号。
1月1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关于“成品油、天然气、电力价格,以及地方管理的供电、供气、供水、供暖、城市公交、地铁票价等公用事业价格和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近期一律不提高”等规定,舒解了公众对于公共服务行业涨价的担心。
在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带动下,去年下半年起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电、气、水、暖等公用事业部门要求“水涨船高”的呼声很大,涨价传闻此起彼伏,市场上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也越来越突出。春节临近,国务院果断对油、气、水、电、暖涨价冲动说“不”,不仅是防止宏观经济过热,更出于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价格是反映供求关系的市场符号,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更是敏感的民生信号——因为,对于中低收入者特别是那些仍在温饱线上徘徊的城乡困难群体来讲,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业价格哪怕是微小的上涨,都会增加他们的生活成本。因此,政府动用“看得见的手”干预这些部门的价格,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对于一般产品而言,“买得起”的人才能享受,这是通过价格机制实行的一种公平。但是,价格机制不是实现公平的全部,特别是对于购买力差的低收入者来说,在公共产品领域片面强调市场的作用可能是灾难性的。政府用强有力的手让那些“买不起”的人也能享受基本温饱乃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既是党和政府的宗旨职责所在,也是一种公平。
如何妥善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临时的价格控制是一个方面。从根本上说,建立和完善能够为缺乏购买力的人群“托底”的社会保障体系,更是关乎长远的大事。
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尽管我们的国力有了大的增强,人民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但购买力弱的中低收入者仍不在少数,就业、安居、医疗、养老,仍然是他们放心不下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为国家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的举措叫好,也是对政府加大民生工程投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期盼。 (邓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