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运输行业怪现象:
揭开“外挂车”的面纱
车辆外挂加剧运输市场恶性竞争
“外挂车”现象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外挂车”是指机动车的车籍地、养路费等税费缴纳地与其实际所有人的户籍地不一致;机动车在车籍地实际缴纳的各种税费要明显偏低于户籍地的标准,也低于车籍地正常征收标准;机动车转往费税较低的地区注册登记,但机动车所有人及其住所地和机动车主要停放地没有发生变化。
目前机动车“外挂”在全国呈现急剧蔓延的趋势。据我国交通部门统计,全国外挂的货车超过15万辆,每年因此流失的养路费高达20亿元以上。甘肃省初步估算,当前外挂的甘肃籍机动车辆有2600多辆。
车辆外挂存在三重危害
——国家税费大量流失。车辆挂靠地对挂靠车的管理不到位,大多数外挂车只缴纳养路费,而其他税费全部偷逃。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每年“外挂车”税费流失在亿元以上。
--扰乱运输市场。由于税费、车检等原始成本的不同,“外挂车”显然在竞争激烈的货运市场占了上风,他们可以收取比市场价低的价钱运输货物,使当地货运企业和货运车主受到严重的挤压。
——事故隐患增多。由于外挂车一般都不经过正常维护和正规年审,车辆技术状况不稳定,带病行驶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威胁道路行车安全。而且多数外挂车的行驶证所有人和真实所有人完全不符,有的车辆甚至没上任何保险,一旦发生较大的交通事故,车主和驾驶员常有弃车逃逸现象,导致一些事故无法及时处理。
综合治理让外挂车辆“回家”
在甘肃省这次治理机动车辆外挂现象的过程中,有关职能部门将携起手来,密切合作,严肃查处外挂车辆。交通部门将会同公安、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通过照相、摄像、举报、电子眼提取、走访等形式对本区域内的“外挂车”进行集中摸底登记。
税务部门与其他几个部门联合,清查外挂车的异地经营情况,加大偷逃税处罚力度。
甘肃省交通、公安等部门通过多种途径提醒广大“外挂车”车主,争取在排查阶段主动办理转籍手续,否则过了时间将受到加倍甚至更多的经济处罚,严重的还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赵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