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所有不透明收费路都是“问题路”
审计署2月27日公布了《18个省市收费公路建设运营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其中辽宁、湖北等16个省市在100条公路上违规设置收费站158个,至2005年底违规收取149亿元。
审计署的调查结果,只不过是从官方证明了公众一惯以来对收费公路的怀疑。根据审计结果,多达16个省市100多条公路出现问题,如果扩大到全国层面,可以肯定,可能会有更多的公路被证实有问题。这充分说明,今天收费公路已经成了“问题公路”。今天,收费公路成“问题公路”的真正根源在哪里?我以为,那就是不透明。何以解忧,惟有透明。
虽然人人都关心收费公路,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少有人能对收费公路的收费年限及应该收取的标准,了然于胸。这表明目前的收费公路已经成为“特殊公民”,游离于有效监督之外。而这无疑是与透明政府、依法行政的理念背道而驰。
据审计署透露,抽查山东、北京等12个省(市)35条经营性公路,由于批准收费期限过长,获取的通行费收入高出投资成本数倍乃至10倍以上、成为“高价公路”;浙江、安徽等7省(市)提高收费标准,多征收通行费82亿元;辽宁、湖北等16个省(市)在100条(段)公路上违规设置收费站158个,至2005年底违规收取通行费149亿元。如果把一切都公之于众,充分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这些公路至少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违规收费。
廉洁来自阳光,规范来自透明。如果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那么,绝对的隐瞒则会导致绝对的问题。如果不是“心里有鬼”,为何不向社会公开收费公路的相关收费细节?既然口口声声接受并希望公众监督,为何不把收费的年限及其他相关细节,公之于众?
收费的标准成谜,注定资金的去向也会成谜。不妨作一个调查,有谁知道收费公路收取的资金用到哪里去了?别说普通公众,即使连地方人大,也未必能搞清。据媒体报道,一些公路收费站工作人员的月薪达到8000元,甚至有些收费站工作人员采取两本账,自行收费自入腰包。这,无疑也是不透明惹的祸。
聚集在收费公路身上的层层问题,单纯依靠审计署是不能解决的。审计署所做的充其量是事后监督,而事前监督必须也只能依赖于公开透明。当前应该给“问题公路”打上“制度补丁”,应该责令所有收费站在收费牌前都坚起一块牌子,上面注明国家核定的收费年限、收费标准、建设资金、贷款资金,以及每年的收费总额。只有把收费公路置于公众的视野,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才有可能剥离收费公路身上的种种乱象,不至于让其成为“问题公路”。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