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21日
煤业化工专刊-综合新闻
06

毡房变楼房 职工喜心头

——韩城矿务局职工住房变化轨迹纪事

“刚参加工作时,我们在农村租住油毡房,80年代我分到了一间红窑洞,90年代随着韩城矿务局机关的搬迁,我家在新区分到两室一厅70平方米的单元房,而今我又在梅苑二区买到了这套140平方米的大房子,一位普通职工能住上这么大的房屋,是国家的好政策圆了我一生的梦想。”搬进新居的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韩城矿务局职工杨德江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起他家住房的变化轨迹。

俗话说:安居而乐业,乐业而繁荣,繁荣则兴旺。家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居住条件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应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改革开放30年来,韩城矿务局的职工住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一支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汇集在韩城,遵照毛泽东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二次上马建设韩城矿区,广大干部职工肩负着矿区建设与煤炭生产的双重任务,克服种种困难,大干快上,办公大楼、职工单身楼、住宅楼陆续建设,但因当时条件所限,住宅楼的面积比较小,最大面积65平方米,最小面积仅35平方米,卧室内放一张床后,就只剩下一小块地方,楼内设施简陋,没有取暖设施。在当时即使这样的楼房,供应也十分紧张,满足不了职工家属的需求,因而许多职工只能在周围的农村租房临时居住。到1978年全局的人均住房面积为1.4平方米。当时分房属于职工福利,要按职工的工龄、职称、职务等诸多条件综合考虑排队分房,许多年轻职工只能望房兴叹。

进入80年代,随着韩城矿务局基本建设项目的逐步完成,矿区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全局已发展成为年产原煤300多万吨,有职工近两万多名的大型煤炭企业。80年代末期,韩城矿务局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矿井产量等多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记录。随着企业的发展,职工的住房条件随之改善,相继建成了多栋住宅楼,职工的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为3.5平方米。

改革在发展,企业在不断壮大,韩城矿务局新一轮的基本建设项目陆续开工,90年代中期,随着机关从局机关旧址搬迁到新区,韩城矿务局开发了明德里小区、梅苑一区、梅苑三区住宅小区,共建成44栋住宅楼,解决了1200户职工家属的住房问题。职工住房逐渐由福利分房向职工集资住房过渡。局新开发的住宅小区更注重人性化设计,住宅楼室内水、电、暖设施齐全,室外绿化较好,小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成为当时韩城地区设施比较先进的小区。

进入二十一世纪,韩城矿务局在实施多元发展的同时,加快了职工住房的建设速度,并取得了很大成绩,职工个人出资1亿多元,局投资大配套资金3000多万元,先后在梅苑二区、梅苑三区、下峪口矿桃园小区、象山矿井家属区建职工住宅楼30栋1500套房,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使1500户职工家属搬进了新居。

如今为了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特别是沉陷区职工的搬迁问题,韩城矿务局在国家发改委和陕西省有关领导及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韩城新城区征地近400亩,将建42栋楼房,可解决4000多户职工家属的住房问题。目前工程现场已砌筑围墙,向阳坡和棚户区居住的职工在不久的将来有望乔迁新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经过30年的发展,韩城矿务局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漫步在住宅小区,一栋栋高楼鳞此栉比,室外绿化漂亮,室内装修讲究,30年职工的住房从福利分房、集资建房到个人买房,分配方式发生了改变,人均住房面积从70年代的1.4平方米增加到如今的8平方米,住房面积翻了5倍,住房条件的改善只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侧面,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全局职工以智慧和汗水参与国家煤炭生产的同时也在尽情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

(程仙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