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对市场经济体制中道德价值定位的思考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题目,从伦理道德上把握它的价值取向,对于统一人们对这个新事物的正当性、合理性的伦理道德判断,增强人们对它的价值认同,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价值观念定位的客观依据。
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就应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与市场经济特点对道德价值观的双重规定中统一把握道德价值的基本内容。一方面要看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主要是以个人利益为驱动力的,而个人利益的实现,又是通过生产经营者以独立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来实现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要求它又必须倡导集体主义。共同富裕,见利思义等价值观念,因此,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中,对协调人们关系行为的道德观念加以理解与整合,既结合市场经济特点重新诠释并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又通过集体主义原则的渗透而赋予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的伦理意识。
二、道德价值定位基本点。
经济观念与道德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以道德原则来取代市场经济原则。但是,市场经济并不能排斥相应的道德规范。
1、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一个社会是众多利益的统一体,一个集体、一个人也同样包含有许多利益关系,无论人们是否承认,是否意识到,它始终纵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横跨社会生存的各个领域,只要有人的活动,就有利益关系,正是人们对利益的不断追求,构成人类活动的真实动因,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和个性发展,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对集体的贡献,势必严重损害个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或单纯强调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就会导致对集体主义道德价值的否定,走向个人主义。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集体主义原则对个人利益的肯定,而个人利益又必须服从集体利益,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价值标准。
2、义与利。
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是利益原则,它的发展动力在于资本无限增值的欲望和个别资本间的竞争。可以说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道德禀性。市场经济对利益观念的强化,必然引起传统义利观的深刻变化。市场经济强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对人们合理利益的直接肯定,使人们更注重现实的逐利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从新审视,判断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改变传统的道德价值定位,提倡个人合理的物质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包容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传统观念,也决不包容重利轻义或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可这并不是说,应该对利己主义全盘否定。利己主义强调个人发财,强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客观上诱发人们投资的欲望,刺激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利益原相则吻合。在一定条件下,用市场规则、效率原则、法治原则引导、限制,真正利己主义,它可以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或多或少有所受益的精神动力。
3、先富与共富。
从现状看,全体国民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利益分化和贫富差异,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的一种过渡现象。但是先富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先富”是作为“共富”的条件提出来的,它一开始就被“共富”这个目标所规定;反过来,“共富”又是通过“先富”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共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既定目标,那么“先富”带“共富”则是这一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因此,我们既不赞成一个时期内同步致富,同等富裕,同时也注意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我们的价值定位是先富带后富,后富赶先富,最终实现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全民共同富裕。
总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竞争观,善恶观念,幸福观,苦乐观等,而其中最重要的,个人利益追求的“利”如何与社会主义大原则的“义”相统一,市场经济的鼓励竞争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富”相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有意义的道德价值定位。
三、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道德价值的原则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些定位则同样需要我们做出努力:
确立以提高利益主体素质为目标的利益教育机制,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新旧体制的转换作为一项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期间由于政策的不完善,法规的不配套以及竞争机会的不均等诸因素,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固有规律所引发的效应,产生利益观念的偏差和偏离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树立守法致富,走正当经营、合法致富之路,塑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精神。
当然,道德价值观念的定位和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建立在诸多社会因素的基础之上,它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分不开的。市场经济的竞争体现出它无情的方面,但社会不能无情,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把市场规律变成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市场经济管不了整个社会生活,还应有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公平来补充。 (单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