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昌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简明扼要、精辟深刻,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我们每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准绳,也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柱。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前瞻性的理论创新。中国是知名的礼仪之邦,自古就有着仁义道德、荣辱廉耻的优良传统。正是受传统美德的影响,有多少忠臣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得失,又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牺牲生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是非、辨善恶、别美丑,告诉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是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呼声、富有前瞻性的理论创新。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进入“十一五”时期,我国现在仍然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二者同时存在的关键时期,为适时抓住机遇、正确应对挑战,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准绳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让我们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指明了方向。
3、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规范社会行为、优化社会风气,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如今中国社会日趋多元,要成功走过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需要求得多元价值观在道德底线上的共识,为中国的持续发展积淀厚实的精神文明资本。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学习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把它变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变成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要“造势”,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深知“八荣八耻”的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发挥先进人物的“蝴蝶效应”,通过宣传典型的人和事,进而影响身边的人、激励身边的人。
2、突出重点群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虽然人人都应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但要突出重点群体,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构筑长效机制,务求持久性的成效。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宣传与文字宣传上,也不能过于强调个人自觉,而是要把加强教育与健全机制结合起来,用政策措施褒扬和激励先进,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具体行为准则和各项行业管理制度中,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
4、选好实践载体,推进全民创建活动。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中,让人们在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奉献的行动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体验光荣,进而推动全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童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