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09日
头版
01

西飞国际:劳务派遣工管理实现双赢

1200余名劳务派遣工“转正”,900余人正在“排队”

本报讯 王毅是西安飞机国际航空制造公司(简称西飞国际)机加37厂车工,几年前从技工学校毕业应聘来当了一名劳务派遣工,因为技能水平高,连续三年先进,2010年提前“转正”,成为合同制工人。他说:“和我一同来的十几名同事,经考核,晚一年都转了,现在纷纷在这里买房安家了。”

这让2009年作为劳务派遣工来到西飞国际国航总厂当铆装钳工的陈航航倍感踏实和激励:“我虽然现在还没转,但待遇和正式工一样,每月最多可以拿到6000元;而且我知道,只要工作努力,最迟后年就能转。”

这都源于西飞国际在新形势下对劳务派遣工管理方式的探索、实践。自2007年以来,西飞国际新进员工2200多人,全部以劳务派遣工的身份进入,截至目前,其中1200多人就像王毅那样先后告别劳务派遣公司,成为直接与企业签合同的工人;其余900余人则像陈航航那样在“排队”。公司工会主席吴继文说:“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员工权益保障与企业的用人风险得到兼顾的双赢局面。”

位于西安市阎良区的西飞国际,是国有控股的以飞机研制生产和国际航空零部件加工为主的上市公司,有员工1.44万人。1997年后,该公司用工是当地招,试用18个月合格后“转正”,但该制度存在员工不合格也很难辞退、与新的劳动合同法存在冲突的矛盾,而企业生产随市场波动的现实要求用工量保持弹性。西飞国际在探寻新的用工制度中,认为近年兴起的劳务派遣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矛盾,但同时也注意到相当多的企业以劳务派遣工名义侵犯新员工合法权益,与老员工同工不同酬,使其沦为“二等公民”。

飞机生产的特性决定了西飞国际必须营造一种激励技术工人不断成长、成熟后又能留下来的机制,因此如何利用劳务派遣制度之长,又能克服其不利人才培养和稳定的弊端,是该公司必须解决的问题。2007年始,西飞国际先后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形成了涵盖劳务派遣用工使用、管理、权益保障、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根据这些制度,劳务派遣工在入党、入会、评先进、参加职代会等政治民主权益上,在劳动保护、技能培训、休假、体检、子女上学等权益上,与合同工没有丝毫差别;在经济权益上,除住房公积金因政府政策原因有细微差别、年金(对员工长期贡献的奖励)须在转正后才能享受外,其余完全平等;制度还规定,劳务派遣工满5年经考核合格即可转为合同工,获得先进等则可提前转。对于劳务派遣公司对员工的管理,西飞国际也予必要监督。

“核心是做到了同工同酬,而且让有适应岗位能力的派遣工都有盼头,同时也让适合其他企业岗位的派遣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减少了企业用人风险。”西飞国际人力资源室经理杨永平说。

西飞特色的劳务派遣新用工制度,有效保障了新员工的合法权益并因此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制度实行4年来,已有近30人因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获评先进等提前转正;没有发生一起有关劳务派遣工的劳动争议。飞机制造总厂工会主席孙博说:“派遣工很多已成为业务骨干,我们下属的总装试飞一块,400多工人中,60%的骨干是原派遣工,有的还得到了提拔。” 工人日报记者 毛浓曦 本报记者 柳江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