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小路
文/马科平
老家的小村庄静静地藏在田野深处,一条条小路从村庄的怀抱里向四面八方伸出来,通往麦田,通往菜园,通往果林,通往田野里另一个村庄。
天刚麻麻亮,便有人三三两两,沿着小路去地里干活。耕地远的,会骑上自行车、摩托车,摇摇晃晃上路。
春天到了,草长莺飞,麦子返青,天气转暖,田野里的小路会显得不再冷清。小路上,草儿硬生生拱出一方一方的绿色。有绿色的地方,会缀满红的、紫的、黄的、白的各色野花。于是,蜜蜂一波一波来,蝴蝶一只一只去。天空亮亮堂堂,田野一派生机。
小路凹凸不平,宽窄不一。小草在上面顽强生长,踩倒了,站起来;割掉了,长出来;铲除了,又会有别的草儿从泥土里钻上来,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麦子长高了,遮掩了人的视线,田野里的小路仿佛一下子失踪了,满眼是一块接一块的庄稼地。看不见小路,但仍能看见人们辛勤的身影在田间劳作。
下雨的时候,小路会生出一层青苔,异常湿滑。人从上面走过,一不小心,会跌得人仰马翻,鼻青脸肿。带刺的草儿有时还会扎破你的皮肤,粘上你的衣裤。若是运气不好,路边的草丛冒出的昆虫会钻入你的眼睛、耳孔、脖子,迅捷的黄蜂群、滑溜溜的青蛇会在你毫无精神准备和思想意识的状态下,突然挡住你去路,让你心惊肉跳,魂飞胆破,甚至落荒而逃。
麦子黄了,人们一下子忙碌起来,小路上人来人往,昼夜不停。烈日炎炎,青壮年忙着割麦、拉运、晾晒、整地、抢种,妇女、老人、儿童也坐不住了,帮着干活,送饭、送水,忙个不停。地里散落的麦穗,也要忙里偷闲,一一拣拾回来。
秋天的小路别有一番风景。大海一样碧绿浩瀚的玉米林,铺天盖地。行走在小路上,阳光从玉米缝隙里透射下来,斑斑驳驳。玉米穗儿刚刚抽出粉红的缨子,一串一串,鲜嫩灵动。无论你的脚步多么轻柔,也会惊动大批大批的昆虫,稀哩哗啦四散逃奔。地鼠竟然会挺直腰板,远远地站在路上,圆溜溜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你。等你走得近了,才会“唰”地一下子转身,钻进草丛。野兔三跳两跳,便会跑得无影无踪。田野深处,各种各样的虫鸣声此起彼伏。头顶不时有小鸟盘旋、翻飞。
冬天来了,北风吹走了庄稼地里的喧闹,田野里的小路好像农家害羞的丑小子,终于露出了自己朴实的容颜。那是怎样一种路啊?在空旷的原野,田间地头和片片庄稼的缝隙,弯弯曲曲,纵横交错,密似蛛网,犹如迷宫。与其说是路,倒不如说是土坎或是田埂。
田野里的小路虽然简陋,却也皮实。人畜践踏,车轮碾扎,永无休止。路面历经风霜雪雨,干了湿,湿了又干,结成块,表皮被碾磨踩踏成细末,如此循环往复。
田野里的小路虽然偏僻,却也重要。撒播的种子,必需的肥料,会通过这些小路运进去。地里产的喷香的粮食、美味的水果、新鲜的蔬菜,会通过这些小路源源不断输送出来。
田野里的小路,平平常常,朴朴素素,却像人们身上的毛细血管,是营养生命的重要管道,我们一刻也离不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