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05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送别张宣先生 田野里的小路 记录美的瞬间 寻找春天 别了,三桥老街 遥想母亲 你 峰前冬色亦润物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别了,三桥老街

文/张鹰

在西安的西大门,古丝绸之路的故道上,有一条著名的商业街——三桥老街。它形成于秦汉,鼎盛于明代中叶和清代初期。三桥老街东至建章路,西至猪羊交易市场,长约700米,宽11米。

据爷爷讲,民国年间的三桥老街,西头吕家、何家、赵家,东头焦家、高家都是老户,东头的王家门也就是十多个门楼,有五十几口人,人不稠,地是可耕地。做生意的大户集中在西头,终日老街上车水马龙。老街两旁参差不齐地开设着粮店、(棉)花店、饭馆、杂货铺、茶铺子、中药店和枋店等30多家,店铺房舍都是陈旧砖木土坯结构的瓦房,街道是灰渣泥土路面。解放后,被国营百货商店、供销社门市部、个体小百货店、食品店、中西医药房、中国人民银行营业所、食堂等商家所代替。至今,老街的经营户已发展到440家。

沿街的小吃摊上有甑糕、醪糟、凉粉、饸饹、面皮子,香味四溢。每年忙前,即农历四月初八和十月初十,有两次古会,农具牲口、粮食和木材交易很红火。从乾县、咸阳过来卖锅盔的、芝麻糖的,从西府凤翔柳林镇过来卖白酒的下苦人,云集老街。各种风味小吃、年画玩具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爷爷说,民国23年(1934年),在三桥老街的南侧,新修一条西兰公路,为砂浆石子路面,汽车流量稀少,过往多是胶轮马车和搭乘人的“趟子车”(拉人的胶轮畜力车)。解放后的老街,每逢农历双日集,就连城里的市民,也来老街购买蔬菜和副食品。

我家的老宅在街道西头,我的童年和小学都是在三桥老街度过的。记得小时候,老街西头有条小溪,清澈见底。舅舅常带我到小溪中摸小鱼、网小虾、拣河蚌。后因上游改道小溪干涸,变成一片小树林,成了我与小伙伴的乐园,我们掏鸟蛋、捉知了、藏猫猫,嬉戏声萦绕在绿树翠枝间。三桥街小学是我的启蒙学堂,它位于老街中段。那时的街面是土路,每逢下雨泥泞不堪。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胶鞋,只能手提着布鞋,光脚穿上高跟木屐上学,到了教室再换上布鞋。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食物极度匮乏。我和奶奶抬着梯子来到老街两旁的洋槐树下,我上树摘槐豆,奶奶在树下拣,回家锅里一蒸,那可是一顿难得的美餐。那段时间,我曾多次看到在老街上饿汉抢馍吃挨打的场面,至今仍刻骨铭心。

改革开放后,老街几经改造,面貌大变。尤其是2006年,政府铺设污水管道,街面浇灌混凝土,两边人行道的旧砖换成了方形彩砖,困扰老街多年的老大难——污水排放得到了彻底解决。

在西咸一体化的声浪里,三桥老街的命运也在悄然改变着。2010年12月10日,对于老街的村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三桥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委会的干部进村入户,挨家做拆迁前的动员工作。他们离开后,我的伯父当晚就召开家庭会,合计搬迁事宜。伯父说,自打三桥划归沣东新城,拆迁只是时间问题。村长说了,三桥新街(即西兰路)要由40米红线拓宽至80米红线,把现有的双向4车道,变成双向10车道,老街拆迁首当其冲。按村干部讲的政策:老街的拆迁户最多赔偿50——60万,最少也要赔偿30多万。而且还要按现有的人头重新分配新房。在规定时间内早搬的农户,还有几千块的奖励。这样的优惠政策,打着灯笼到哪里找呀!就这样,我伯父家成了老街首批搬迁户。搬完家那几天,伯父像丢了魂似的,每天都要到空空如也的老宅转悠。一次路过老宅,我看到伯父把脸贴在青灰色的砖墙上潸然泪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令他依依不舍。

2011年仲春,在挖掘机、风钻的轰鸣声中,三桥老街上的民宅和商铺转瞬间夷为平地,其周边的东西堡子、牛槽堡、赵堡子、上坡子、王家门、湾子村、高小村、澇池岸等10个自然村也不复存在,老街的村民们在感情上确实难以接受。但考虑到就在脚下这片瓦砾上,即将诞生一条长5.5公里、鳞次栉比、霓虹闪烁的大型崭新的商业街时,也只能忍痛割爱,别无选择了。

朋友,这期间如果不到拆迁现场,你根本无法体会到“故土难舍”的痛苦滋味。我曾亲眼目睹了几位街道老人,跪在自家的老宅前,抚摸着大门口墙壁上的神龛,老泪纵横。是啊,离开了自己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乡土,离开了曾经熙熙攘攘的街面店铺,多少次一步三回头,多少次泪眼朦胧,多少次梦中唤醒。哦,毕竟这里是我们1184户老三桥村民的根基,毕竟这里曾孕育着古镇的文明,毕竟这里是我们家族繁衍生息之地,无论走到哪里,在我们的心中,都烙印着那个熟悉而亲切的影子——三桥老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