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生产能力10年增5倍 用工总量保持不变
7万人管了一个大油田
本报讯 油气当量生产能力从10年前的1000万吨增长到了5000万吨,而用工总量却保持7万人不变。这是1月23日笔者在长庆油田了解到的情况。
2013年油气当量迈上5000万吨,用工总量保持7万人不变,是集团公司下达给长庆油田的发展目标。2012年11月18日,在员工人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以原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分别达到6.5亿吨和9600万立方米,年产能力从10年前的1000万吨,上升到5000万吨为标志,长庆油田已将这一宏伟目标变成事实。
5000万吨油气当量,数万口油气井的生产规模,7万人的用工总量,是一个什么样概念?用国内常规油田的人均看管油气井数作比较,长庆油田人均看管了常规油田5个人看管的油气井口数;就人均贡献油气当量而言,长庆油田人均贡献油气当量占到了常规油田人均贡献量的3倍以上。
能实现产量猛增而用工人数不增的目标,长庆油田靠的是改革创新,走的是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市场化运行、数字化管理”为核心的“四化”管理的成功路径,功在于将信息化、数字化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
长庆油田地处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已开发的数万口油气井、上千座井站和数千米输油管线,分散在大山深沟和戈壁荒滩。长期以来,井口数据录入统计分析、油样采集、投球收球、储油罐液位计量和井口启停等工作,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员到现场才能完成,且劳动效率低,环境艰苦。
在实施新型工业化改造的过程中,长庆油田通过把信息化、数字化等高端技术与油田传统管理的成功嫁接,不仅仅实现了井场、井站的无人值守,且使原来油气井需要现场操作的手工工作,全部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员工坐在办公室轻点鼠标就能完成。数字化的应用,让百万吨规模用工总量由原来的1719人下降到现在的1000人。目前,通过劳动架构的改变和数字化管理的推行,节约用工近3万人。
在全面推行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长庆油田积极采用简化地面流程工艺等形式,不断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打丛式井、水平井,减少井站数量,以及联合建站,推广数字化增压撬、集气撬、注水撬等,实现行政管理与生产管理的相统一,减少用工1.3万人。
靠数字化管理,靠优化工艺盘活人力资源的同时,长庆油田在新成立的采油采气单位,全部实行项目部管理体制,不设“大而全、小而全”,技术研究服务等一律实行专业化管理,整合了资源。对后勤服务、交通运输等一些借助社会资源可以完成的工作,全部借助市场力量后,节约用工1.4万余人。 (杨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