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02日

陕西工人报专题 劳动创造未来 奋斗成就梦想 做党政好帮手 做职工贴心人 让雷锋精神永驻 青春无悔 岗位圆梦 我的梦 兵工梦 金牌班组 梦筑九天

当前版:第A2版:专题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专题
02

金牌班组 梦筑九天

宋长安

1973年,我怀揣着早已驻进心中的航天梦来到固体发动机之乡——航天四院,当时正赶上固体事业发展最艰难的时刻,什么都需从零开始,但这里的每一个航天人身上凸显的航天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知道再灿烂的话语也不过是一瞬间的智慧,朴实的劳动才是绽放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在我从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喉衬预制体特种纤维编织成型工作中,我立足岗位,踏实工作,苦练技术,成为国家级特级技师,带领班组参加了多个战略、战术、新型通用型号产品及试验件的研制、生产,出色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提出了多项技术改造方案和创新方法,应用效果显著;多次获得国家、部、院、所级奖励,并获得了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多年来,作为班组的领头人,我经常思考,我们班组的建设目标应该是什么?经过长期思考、实践,我想我们班的目标应该是——形成稳定、高效的编织、针织制品专能小组,紧密围绕科研生产任务,深入推进班组安全、质量、技术创新以及班组文化建设等工作,力争创建一支“理念相似、情感相容、技能互补、敬业和谐”的精英团队。

对产品质量的保证首先是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子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斯其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要有丰富的物资,强大的军队和民心所向,如果三者去其一,先去那个呢?孔子说去兵,他的学生问要是还要再舍去呢?孔子说那就舍财,民心是不能舍的,只要民心在,国家就在,作为一个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在企业员工心里树立强大的企业形象,员工们对企业的热爱和依赖程度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和荣辱。企业在职工心中的威信使员工们能够有归属感,热爱自己的企业,热爱自己的工作,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作为国家重点型号关键工序的生产班组,我们组始终坚持“一丝一缕精编织”的质量格言,班组有步骤、有重点地建立了以质量为核心的班组生产管理体系,创造了年年“双无”——产品质量无缺陷、班组生产无事故的辉煌成绩。

2011年,某新型号距离产品考核最后日期仅剩3个月的时间,关键性能参数仍存在较大波动。也就是说,原因分析及预制体成型的时间不能超过20天,多维编织工序工步多、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优化方案的最终确定和实施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我所在的研究室立即成立专项小组,对制备方法的五大工艺关键因素逐一验证。期间,全组人员实行三班倒,受到夜间能见度降低、编织风险大的影响,攻关组统筹安排,各工步交叉进行、操作人员轮流作业,15天,数万个通道的手工操作,预制体合格交付。不久,首发的正式产品试车成功了,发动机工作曲线与设计预测完全吻合。好消息接踵而至,后续的多发产品也相继试车成功,材料性能稳定,给攻关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2年,某新型号投入生产,我们组承担预制体成型工作,该产品外形尺寸大、结构单元精细、过程控制难度极高,操作人员必须两手配合协调,才能在密不见底的通道里准确地将纱线铺设进去。经验和技巧掌握在少数老师傅手中,作为班组长,我首当其冲担任了难度最高的编织工作,站在硕大的产品前面,须长时间架起手臂操作。为了保证质量,我一边细心编织一边仔细检查,每完成数千个通道的纱线铺设,不但双臂僵硬,连腿都不会打弯了,可时间不能耽误,不能有休息时间,这关系着新型号能否顺利应用,我义无反顾,活动活动又开始了下一个循环。到了容易编织的高度,我依然站在操作台上看着其他同事编织,对我们而言:只有把握每一个编织细节,对产品质量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最难熬的时候要数夏天的七、八月份了,七月的骄阳把大地烤得火热,气温经常高达三十八、九度,热得人简直透不过气来,可编织组的职工要穿上严密又厚实的防尘服,工作帽、口罩是必不可少的,编织时,要在十二孔好几百瓦的灯光下不停地上下、左右操作。有的人身上和脸上都热得出了痱子。编织过程中,因摩擦而起的碳毛到处飞扬、无孔不入,沾到皮肤上又扎又痒,眼睛钻进碳毛,疼痛难忍,视线模糊,泪流不止,许多人的脸上、手腕被碳毛扎得过敏而起了一片一片的小红点,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没人叫一声苦、一声累。由于碳毛长期无情地浸蚀,女工原先白嫩而光华的皮肤变得粗糙了,再加之编织过程中需看清楚那又深又密的各向通道,眼睛极易疲劳,面部肌肉长期紧绷,使得女工脸上产生了不该有的皱纹。即使这样,她们依然无怨无悔。对于我们来说,美来自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我经常在想:“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就尝试着增加生命的厚度。”“生命的厚度”——一个听起来那么凝重的话题,因为有梦,它变得如此简单,比起充满豪情的口号来,朴实的表白毫不逊色。

作为组长,扮演的既是组织者又是实施人的角色。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操作能力、丰富的解决问题能力,管理团队的“软技能”也同样必不可少。在编织组,加班加点是常事,而编织组年轻妈妈占据了班组的大多数,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孩子、家庭,看似两难,却要求我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排班时,充分考虑人员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家庭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让制度更具人性化,更具亲情化。我认为,对组员的关怀多一些,对同志的理解多一些,让大家的后顾之忧少一些,才能以最佳的状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

2008年5月12日,空气格外清冷,正值某重点型号短线生产期间,下午一上班,我去参加研究室该型号的工作部署会,没过多久,剧烈的晃动让我们在剧烈的眩晕后意识到地震了!电话打不通了,空地上的人群迅速增多。我飞奔向编织组的工作现场,眼前的场景让我惊呆,操作间里依然忙碌着她们的身影,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我大声问道:“地震了,你们都没感觉吗?”其中一个年轻的同事说:“刚上班不久,无影灯晃动起来,越晃越厉害,像孩子肆无忌惮荡起的秋千,墙角的灭火器碰撞着,好似一列火车从房顶开过,轰轰作响。手中的纱线怎么也穿不进编织工具,脚下震动起来,我们突然意识到——地震了!大家顺着安全通道飞奔到楼下,此时楼下站满了人,看着地面像波浪一样涌动。”她们说,晃动过后,想着亟待完成的生产任务,如果耽误生产进度,将直接影响型号产品的试车考核,这是政治任务,别无选择,大家又回到无影灯下。此时,四周静悄悄的厂房里已经没有了别的单位的人,想到余震的危险,为了保证二十多人的安全,我当机立断,命令大家撤离生产现场,但直到最后一层纱线铺设完毕也没有一个人离开。我们没有恐惧,没有意识到身处险境,因为我们在一起,感受到的是彼此双手的温度。那一瞬间,感动、责备、心疼充斥着我的内心,我为有这样的集体而自豪。

“学会感恩是担当责任的基础,成功不是一种机会,而是一种选择!学会感恩,选择责任!”“学会感恩,选择责任”多么简单的八个字,然而,正是这样的八个字,蕴含的不单是做人的操守,不也正是我们班组管理的真谛所在吗?作为一名员工,我们承担的,不仅是对企业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那份沉甸甸的爱。

2011年11月30日,天气渐渐转凉,人们纷纷添置棉衣,但是,可曾有人想过,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与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在我们穿上新买的羽绒服感受融融暖意时,山区的孩子们甚至穿着单衣,手生了冻疮,红肿不堪;老人吹着寒风,感受不到一丝暖意……也许,他们以为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冰冷。我们都是普通人,或许并不富裕,无力彻底改变他们的处境,无力消除他们的贫穷。然而,作为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我们,能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做点什么?多维编织组响应腾讯·大秦网的号召,发起“冬日送温暖,捐衣献爱心”的倡议书,加入“衣加衣”捐赠寒衣送温暖活动,该计划是由西安公益联盟发起的一项全国性公益活动。12月3日上午,经过短短4天的收集,我们组的休息室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过冬物品,粉红色的小毛衣、帅气的夹克衫、温暖的棉被、厚实的羽绒服以及孩子的鞋帽、书包,组里的爱心妈妈们正在利用休息时间将各种衣物归类、码放、打包、装车,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这次捐赠活动,共捐赠衣物285件,棉被28床,这些爱心包裹将很快由西安公益联盟统一送往我省贫困山区。

人的一生,会领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关怀、帮助之恩。作为一名劳动模范,我们承担的,不仅是对企业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那份沉甸甸的爱。从编织组,您能感受到航天女性们身上特有的执着与美丽;从编织组,您能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凝聚的正能量;从编织组,您还能感受到航天工作者的人生境界和高尚情操。也正是航天人这种特有的境界和精神,使我们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不断向更高、更远的目标飞跃!

事业,需要用青春的理想去追求,追求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心血。岁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在我热衷的工作岗位上,已经奋战了30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职业生涯的结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化荣誉为动力,在岗位上一如既往、恪尽职守,将我多年来潜心摸索、精心积累的经验财富,一点一滴地传授给后来人,竭尽全力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做到“退休不褪色”,让他们继续我的航天梦。

(作者为全国工人先锋号、航天四院43所308室多维编织组班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