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不变农机情
5月22日上午,待小雨刚刚停住,李储建就迫不及待赶往大同镇五档村的稻田间,指导新型乘坐式插秧机使用与插秧技术。这次他要指导机械化插秧三百多亩稻田,且最佳农时就二十来天。“时节误不得,我更耽误不得乡亲”。他告诉记者,今年10月份就要退休,这也是最后的一班岗,必须坚持一如既往做好工作。
在安康汉滨区大同镇、恒口镇、五里镇、张滩镇、关庙镇等具有机械化农业技术作业条件的乡镇,李储建的名字对大家来说是再也熟悉不过了的。越是农耕、播种或者收获最紧张、最困难、最繁忙的时刻,随时都可以看见他忙碌的身影。
为示范推广水稻、油菜、玉米、小麦等机械化技术,他常年带着农机具和技术资料奔波在田间地头,科学布点,从营养土培植、田块整理、摆盘播种、苗期管理、演示操作等每个环节都全程参与。面对农机技术员和广大农民乡亲,他不怕劳累、不厌其烦,对他们进行一遍遍地机具操作演示和技术培训,甚至是手把手地教。由于他在技术上树立的威信,许多农村能人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乐意请他做技术指导,广大机手朋友在机具选型、调试上都经常向他咨询,在机具维护、作业效益等方面,都悉心听取他的建议,
1979年1月,李储建从原安康农校农机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安康汉滨区农机技术推广培训中心,至今整整36年,一直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从当年的“小李”变成现在的“老李”,从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他默默地坚守在这一个岗位上,执着演绎着不变的农机情。在汉滨区广大农业机械化作业区域,每每提起他,无不称赞他是“活跃在农机战线上的一位老兵”。
因为他对农民满怀深情,对工作倾注热情,对事业充满激情,所以全区很多重要的技术业务课题,都安排由他承担负责完成。近年来,他在五里、恒口、大同等建立的农业部、省农机局水稻、油菜、茶叶、秸秆、深松等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农机化项目实施中,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验收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
为了更好地抓好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制开发和示范推广,多年来,他组织开展的技术培训班达一百多期,编写农机技术资料和培训教材达20种,每年直接从事农机化培训服务的时间超过120天。36年来,累计培训农民工2700人次、农机操作手12000人次。先后开发了耕、种、收等一大批新机具,推广的水稻机收技术亩增收稻谷43.5公斤,推广的化肥深施技术亩增产小麦12%。为推广机械化收获技术,他亲自上机操作,转战全区各乡镇,组织带领和指导本地机手开展跨区作业,仅在2013年机收面积达14.5万亩。
近十年来,他先后获得省、市、区三级政府和农机系统的“山区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陕南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一等奖”“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和表彰奖励。
在肯定李储建所做成绩的同时,同事们评价说:“作为生产一线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名技术推广工作者,难能可贵的是,他坚守了一辈子而又无怨无悔”。李储建对此的解释只是一句话:“缘于对这份事业不变的初衷和热爱”。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