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19日
一线新闻
03

奋战在戈壁滩上的陕西修路人

——中铁二十局电气化公司风电场道路工程项目部记事

在新疆哈密地区,茫茫戈壁中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用青春和热情,以一种坚毅和敬业擎起了企业的品牌,彰显出了“80后”的风采。

酷暑八月,记者置身茫茫戈壁之中,一望无际的灰褐色沙石延伸向了天际。

一座由彩钢房筑起的500多平米的小院落,孤零零地伫立在沙石滩上,成了这里一道独有的风景,这就是中铁二十局电气化公司风电场道路工程项目部的驻地。

门口栓着一只黑狗,一旦有陌生人到来,从窝里猛地扑出,狂吠一阵,像“卫士”一样,忠实地守护着这个院子。

戈壁滩的气候很异常。

白天的时间很长,阳光像是被聚焦烤炙这里的一切。一层层的热浪在空气中翻腾上去又笼罩下来,远远看去,地面像是在晃动。热浪席卷着每一寸肌肤,似在烈焰中炙烤。

2011年,由20多名年轻小伙和姑娘组成的队伍,就驻扎在这里。项目部除了书记和一名司机年龄稍大点外,全是“80后”的年轻人。春去冬来,他们在这里有四五个年头了。

马科伟,项目部的经理,30岁的小伙子,被风吹日晒“雕刻”出黝黑的脸,加上略胖的身材,显出了陕西人的敦厚与刚毅。

他领着这帮年轻人,承担着烟墩七、八区域,景峡五、六区域,山口区域等七个标段的施工,为在戈壁中新建的风电能源企业修筑道路。

今年6月,烟墩苦水区域的路刚刚修完一段,就被从山上下来的洪水冲毁了。这时,项目部的职工不是忙着抢修路,而是自发投入到抢救周围的大片棉田。他们调集正在施工的装载机、挖掘机、平地机等机械设备,在棉田筑起了梁,堵住了洪水,大片棉田免遭水毁。当哈密市的领导得知这一情况时,对项目经理马科伟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是个儿子娃娃!”

在项目部,记者见到了这帮充满活力的年轻职工,有刚刚从工地回来的年轻总工陈争双,瘦高个子的项目副经理李锋刚,藏族姑娘拉春兰…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身上透着一股激情与坚韧。在山口区域的戈壁施工现场,卡车将混凝土一车车铺盖到路面后由工人平整地铺开,再经压路机均匀地碾压,路基就露出了雏形。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服,紧紧地贴在后背上。温度计在这里常常爆表。工程部长关少舫,用手捋了捋额头的汗珠对记者说:“习惯了,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无怨无悔!”

在烟墩七、八区域,一条宽6米、长23公里的柏油路伸向了戈壁腹地矗立的一排排大型发电风机,望着这条即将完工的道路,开工初期的艰辛浮现在了马科伟的眼前。

茫茫戈壁没有坐标,首先要进行测量。一天,马科伟和搞测量的同志为了能够一次性拿到准确数字,他们测了一遍又一遍,不知不觉中天已经黑了,当坐上了车却怎么也找不到返回的路。

环顾四周一片漆黑,唯独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一束依稀可见的灯光,马科伟心想,有灯光的地方就会有路,于是他们向着灯光的方向开了两个多小时依然找不到路,只好又掉头按原路开了回来,就这样折腾了

几个小时,直到天蒙蒙亮才发现原来路离他们并不远,他们却在戈壁滩中绕了整整一个晚上。

让项目部每个年轻人难忘的还有一次经历,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今年3月底,项目开工没几天,一些年轻职工从别的项目转到这个新建的项目上,一场特大风暴让他们见识了戈壁滩气候的恶劣。

风夹着沙石疯狂地刮着,打得项目部的彩钢房噼里啪啦作响,房子被吹得颤颤巍巍。漫天黄沙,五米内看不见人,不知哪里的彩钢房被吹走,在戈壁滩上乱飞。狂风像魔鬼一样嘶吼着,整个驻地断了水,也没了电。

为了不被沙子眯住眼,大家用塑料袋套住头,在鼻孔处挖两个洞,以保证能够正常呼吸。项目书记怕大家恐慌,戴上安全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镇定地坐在晃晃悠悠的办公室,看起了书。因为他知道此刻在危难面前,一切言语都是苍白的,唯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大家以面对困难的勇气。

有的职工用被子裹住自己来抵挡沙子,有的不敢待在随时会被刮走的房子中,就坐到车里,忍受着风沙的袭击。

没有了吃的,也做不成饭,就剩下不到30个鸡蛋。他们就顶着风沙在黄泥水中硬是煮熟了鸡蛋,一人分了一个。

就这样饿着肚子整整挨了三天,风渐渐小了,整个彩钢房子被一米多高的沙子围堵住……

趁着风小了点,大家刨开沙子,开着已被打得没有玻璃的车子顶着风沙转移出了驻地。第二天,一场暴雪覆盖了整个项目部的房子。

说起这些,职工们的脸上划过了一丝笑容。恶劣的气候,艰苦的施工环境,对他们来说,是考验,更是人生的磨砺。

在这里所见所闻,令人感动,这些年轻人不辞劳苦、甘于奉献,完成了一条条通往风电场的道路。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里,项目部的全体人员不畏艰险,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当地人们的口碑。本报记者 毛静

记者在工地采访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