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拼才会赢
——记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十面红旗”获得者穆栋
初次见到穆栋,是今年初中铁一局新运公司2014年度“双先”表彰会上,26岁的他被评为“十面红旗”先进个人。再次见到他,已是10月15日在武汉地铁3号线施工现场。本为行车调度的他,带着几位工友在隧道里忙着维修轨道车电路故障。
“穆栋虽是行车调度,但他爱好学习、肯钻研,特别是在维修轨道车方面,是公认的技术能手。”新运公司武汉地铁项目部运技部长王燕华说。
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历来是工程单位的香饽饽。2007年从兰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穆栋8年间辗转沪汉蓉、吐库二线、兰新第二双线等多个建设项目,成长为业务精湛的复合型人才。2013年底新运公司中标武汉地铁四号线轨道工程后,他作为第一批技能人员从新疆调入武汉。从大西北来到武汉,穆栋心里美滋滋的。但慢慢他发现,武汉地铁施工除设计坡道大、作业空间小、施工交叉多等因素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外,大干期间吃住在工地也是常有的事。
王燕华说:“要干好武汉地铁工程,除了技能,还要有一股子拼劲。”四号线生产大干期间,由于施工任务紧、作业面多,许多岗位人员较为紧张,穆栋除了做好行车组织、协调三个铺轨基地车辆、加强对取送轨排和焊轨作业行车的卡控外,还经常深入现场掌握地铁运输情况、盯控运输安全、解决轨道车维修等问题。
在几位工友中,穆栋的年龄排行第三,工友亲切称他为“三哥”,并有了“拼命三郎”的绰号。去年6月份的一天,穆栋在凌晨两点接到轨道车坏在区间的电话,他详细了解了情况,判断是风泵出了故障。由于前方浇筑道床急需轨道车运送混凝土,穆栋立即召集人手,拆除基地另一台轨道车的风泵并送到现场,更换完毕都到6点多了。他没有来得及休息,又开始布置当天的运输计划。
去年9月,正值武汉地铁四号线拦江路紧张进行铺轨时期。由于线路坡度大,穆栋作为行车调度,下达行车命令后,坚持跟车到现场了解人员到位情况。当时人员紧张,他既是行调、又是值班员,有时还要当调车员,连日的操劳拼命,终于扛不住,发起了高烧。妻子得知情况后,10月初便带着女儿从陕西武功赶到武汉,想着要照顾一下穆栋的生活。穆栋那天特意到火车站去迎接母女俩,妻子高兴地问女儿“这是谁?”小女孩张嘴就叫“叔叔”。“叔叔”两字叫得穆栋在回住地的车上好久没有说话。工友们知道,女儿出生后,穆栋只在家呆了半个月就赶回工地,之后两年春节回家也没待上几天,难怪孩子不认识他。
因过长江隧道铺轨,施工更繁忙了,穆栋干脆搬到拦江路机械铺轨基地居住。在他这种“敢拼才会赢”的精神的带动下,项目部运输工作有序进行,安全、及时地为前方铺轨作业提供了充足的轨料,推动了地铁四号线、三号线铺轨任务顺利完成。项目部荣获了武汉地铁4号线“建设立功单位”荣誉称号。正因为有穆栋这样一批一专多能敢于拼搏的员工挑大梁,为公司在武汉地铁的施工中赢得了声誉,他们又先后中标了武汉地铁三号线、六号线的轨道施工任务。
截至发稿时,武汉地铁四号线已交付运营,三号线施工进入收尾阶段,六号线铺轨正在筹备开工,穆栋和工友乘势而上,继续在武汉续写着中铁一局的精彩篇章!
本报记者 阎冬 通讯员 张实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