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乘意险”还需时间聚“乘意”
近日,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火车票提前60天预售规定,2016年元旦有出行计划的旅客,可通过12306网站、电话等途径购买车票。就在这第一轮高涨的购票热潮中,对于中国铁路总公司日前推出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多名“80后”网友表示“不买账”。(央广网11月4日)
消失近三年的铁路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升级回归,一改长达60余年强制执行的冷面孔,采取自愿投保方式备受关注。其成人保费3元,最高可保30万元意外的高额理赔和保障范围由“车上”扩展到“车上和站内”的顶层设计,充分彰显了铁路部门为适应新形势下旅客多样化、便利化、个性化出行需求而做的努力,无“死角”的人文服务理念可谓是难得的惠民之作。
为何旅客会认为“乘意险”在出行中“没必要”,如此惠民之举在现实运作中的尴尬让人深思?既然是铁路部门的人文关怀,缘何会使消费者冷眼以对?一方面网友认为只在火车上待几个小时,没有必要;另一方面则表示:以前“裸奔”那么久,也没出过什么事,觉得买这种保险是浪费。
随着社会前进步伐加快和保险业发展的风生水起,各保险公司多样化、便利化、个性化保险服务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本是好事一桩,殊不知一些业务员为了佣金,连哄带骗,甚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使得保险陷井的报道多次上电视、报纸。负面消息的引导,让老百姓本来思想上就存在的误解和疑问又无形扎上一刀。加上不少消费者可能有过形形色色买票被搭售保险的经历,虽然只要两三元钱,但“被保险”的感觉却让人不舒坦,因此对保险的抵触情绪在老百姓心中由来已久。在此情况之下,“乘意险”受冷也情有可原。笔者认为,“乘意险”遇冷的关键还是思想接受的问题,这就意味要激发乘客认识并自觉购买保险的意识,当然这还有待时日。 (郭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