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20日

陕西工人报憩心亭 石头河里的石头 我们的老家属院 风雪归家路 东湖柳 我熟识的工人作家李文德 沙尘暴的记忆 绿姑娘

当前版:第A4版:憩心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憩心亭
04

东湖柳

□王小勃

东湖之于凤翔就好比西湖之于杭州,虽说二者在知名度上还有些差距,但是前者也是一处凝聚了无数情思和怅惘之处,尤其是其中的东湖柳。

东湖,位于关中西府大地上的古雍州——宝鸡凤翔。她像一位婀娜的淑女一样给这座历经千年沧桑变化的古城带来了些许娇柔,也给这座古朴得有些单调的县城几乎在一瞬间就融进了风姿绰约的真性情。

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应中制科考试被授大理评事、签凤翔府判官,在凤翔有过一段仕途经历。在此期间,他大施抱负,为古城民众办了不少好事,颇受好评。其间,他参与修建的东湖作为遗迹保留至今,当然也包括他挥笔著就的名篇《喜雨亭记》。

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因为禁烟被道光皇帝流放伊犁,路经这里栽下了数棵柳树。几十年后,又一位著名将领左宗棠在收复伊犁的归途中来此拜谒。他深深感念于古人的贡献和肩负的民族重担,遂在湖边亲手栽下柳树若干,后人为了缅怀左宗棠抵御外辱的历史功绩遂将这些柳树称之为“左公柳”。从此,东湖的柳树和柳林的西凤酒、灵巧无比的姑娘手一起被作为叫响西府大地的“凤翔三绝”流传于世。

来到碧波荡漾、荷花吐艳的东湖岸边,那古老的柳树分外引人注目。从远处眺望,株株翠柳形态各异。有的像婆娑的老人,有的像秀发披肩的少女,有的则像动如脱兔的孩童。一株有一株的风姿,一株有一株的韵味。那新吐的嫩芽,刚冒尖的柳叶,调皮而又贪婪地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或者有的也正沉醉于眼前的美景中吧,否则又怎么会毫不忌惮于那穿梭而过的人群静静地将枝丫伸向湖面?

漫长的湖堤,被绿色的浓荫围裹,使人有一种如临仙境之感。东湖岸边共有柳树22株。其中,最大的一株,树高16米,胸围三人合抱有余,树冠冠盖面积290平方米,树龄至今已120年。东湖岸边阴翳蔽日,阳光透过柳条在水面上留下了斑驳点点,随着水波荡漾,一闪闪地就像是无数小星星在水里眨着眼睛向来自远方的客人们问好。每每看到这些,游人们大多会情不自禁地端起相机将这动人的瞬间定格为永远的留恋。

很难想象,当年左公途经这里,看到湖边稍显突兀的景象之后会是怎样一副遗憾的神态。他或许不会想到他们栽下的柳树竟会有如今这般茂盛,不仅装点了整个东湖,而且也给所有来此神游的人们的心里留下难以忘却的回忆。他或许只是想为这清澈的湖水找上一个伴,又或许是为了给这里的民众留下一片绿荫。可是偏偏这“无心插柳”之举,竟创造了这么一片浓郁,以至于之后的一百多年间甚至被后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柳树,在这里已经不单单作为一种普通的植物了,而是被看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不论它春夏翠枝如摆,还是秋冬萧条寂寞,都会被人们化为感念深深地铭记于心。柳树已经与东湖融为了一体,提起东湖,怎么也绕不过那里的柳树。它已经成为了东湖景区,乃至东湖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谁曾想过,没有了柳树的东湖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空洞?谁曾想过,没有了柳树的东湖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索然寡味?谁曾想过,没有了柳树的东湖将会是怎样的一种落寞?

幸好,柳树还在,我们内心的感动与满足还在。

每一次走进东湖,我都要在粗壮的树干下面驻足、抬头、凝望。我知道,它里面散发出的神韵只有当你静静地凝神静气感受时才能获知一二。我虽愚钝,竟不能习得其万一。所以,只有更多次地来,更多次地聆听和感受。期盼着,期盼着下一次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满足。

东湖柳,你装扮了东湖,也温润了我的心。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