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上的环卫工
在以险峻闻名天下的华山上,你经常会看到身系绳索的人如壁虎漫步般在峭壁上捡拾垃圾。他们就是华山景区的环卫工人,被游客称为“蜘蛛人”、“悬崖上的舞者”。
悬崖上有许多垃圾,有风吹下去的也有游客扔下去的。为了清理那些死角垃圾,环卫工们经常下到悬崖上去一个一个捡拾。
下悬崖捡垃圾,就相当于把命攥在同事手里
早上9点多,华山擦耳崖上,上下山的游客慢慢多起来。41岁的杨武军扎好安全带,系好登山攀岩绳,做下悬崖前准备。临下沟前,几个同事帮他再检查了一遍安全带。攀岩绳一头绑在杨武军身上,另一头在钢制护栏上绕了几圈后紧紧地攥在四名工友手中,另有一个工友专门负责瞭望,防止滚石之类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杨武军拽着登山绳,沿着陡峭的绝壁一点点向下降,四个工友配合着把绳子慢慢往下放。他的脚下,是深不可测的万丈深渊。随着一步步下移,杨武军逐渐从工友的视野里消失了,大家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不断提醒:“慢一点,慢一点!”
悬崖十分陡峭,中间略呈弧状。像一片飘忽不定的树叶,杨武军吊在空中慢慢地向挂着塑料袋的树枝或者落着塑料瓶的地方移动,把垃圾一个个捡起来装进自己随身携带的尼龙袋子里,不停地指挥着上面的工友“放绳!”、“收绳!”把周围的垃圾捡拾完了之后,杨武军再借助绳索的力量,一点一点慢慢地爬上来。平时两天放绳下悬崖一次,每次能捡2袋垃圾,旅游高峰时每天一次,能捡七八袋垃圾。
杨武军记不清自己是第多少次下悬崖了。“说不害怕,那是假的。”杨武军幽默地说。他们很多人以前没上过山,更没在悬崖峭壁上干过活,自从干了华山环卫工,慢慢就练出来了。他至今都记得第一次下去捡垃圾时,心里非常害怕,后来一想抓绳子的这几个都是自己平时信得过的铁哥们,心里略微有了点底。在华山做环卫工,不仅需要吃苦耐劳,更需要胆识。杨武军家在50公里之外的邻县,他说如果自己出去打工,收入肯定会比现在高些,“之所以选择到华山当环卫工,主要是离家近,可以照顾家里。”
悬崖上曾救回很多生命
39岁的孟建文跟杨武军一样,是为数不多的在绝壁上捡垃圾的高手。孟建文从小在华山黄甫峪长大,与智取华山八勇士中的向导常生林同村。他从12年前就开始下崖捡垃圾。怕家里人担心,刚开始连妻子都没敢告诉,后来家里人多次劝他放弃,他只能拖着,“从小在山里长大,没怎么上过学,在外面不太好找工作。”孟建文说。
一天晚上,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失足掉下悬崖,所幸被峭壁上的几颗树杈架住了。因为天黑危险,没人愿意下去救援,孟建文二话没说,背着攀岩绳来到游客跌落的地方,察看地形后,在七、八个工友的协助下,踩着一二公分宽的崖缝,慢慢下到失足游客的身边,将一根攀岩绳绑在游客腰间后搀着游客往上爬。受到惊吓的游客浑身松软得像稀泥,没有一点力气,再加上身上多处受伤,根本就动不了。没办法,孟建文只能用两只臂膀箍住游客,两只手握紧绳子,脚蹬崖壁,在上面工友的拽拉下,慢慢向上移,经过漫长的30分钟挣扎,最终到达平稳地带。在五云峰管理站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锦旗,其中大半是被孟建文救援的游客送的,由于地方小,只挂了一部分,最忙的时候,一个月要救援三四起。
两周下一次山主要为洗澡
环卫工每个月工作25天,剩余的5天是休息日。如果遇到”五一“、”十一“黄金周小长假,要求全员上岗,休假就变成了奢望。杨武军和工友们一般是两个星期下一次山,下山主要是去洗个澡。每天爬上爬下,两个星期下来,身上都是汗臭味,自己都忍受不了。山上水资源稀缺,生活用水靠人工肩挑,只能保证做饭和洗脸,根本不能洗澡。
一群普通又高尚的人
像杨武军这样的环卫工,在华山上有140多名,他们属于季节工,旅游旺季时用人较多,淡季时用人少,每个月的收入在1500-1700元之间,吃住由景区提供,每年清理垃圾大约180吨。
环卫工每天工作时间大多十个小时左右,中午没有休息的时间。他们每天6点起床,趁着早晨游客少,先捡拾一遍路面垃圾后再回来吃早饭。吃午饭时,七八个人围在一张饭桌上,听到的大多是吃饭的声音,他们很少闲聊。饭后没有人催叫,每个人收拾妥当后,都会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紧张的生活。他们连同那些双肩厚实的挑山工一起,共同守护着西岳绝壁的美景。 (通讯员 秦永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