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了繁荣祖国的艺术事业
——访省劳模、秦腔演员宋竹梅
本报记者 郑升旭
我来到泾阳县剧团临时驻地——西安市五一剧院,访问该团著名演员宋竹梅。团长在介绍我认识老宋同志时,打趣地说:“宋老师的茶瘾最大了,有好茶叶!”刚好我也是个喜欢饮茶的人,于是就在后台边喝边唠起来。
看着老宋那近乎土气的装束,以及朴实的神态,我想:这就是那位在舞台上眼含秋水、神似仙女的演员么?真是神妙出自平凡!
我问老宋:“你是什么时候被群众称为‘耀州红’的?又是什么时候被评为省劳模的?”
她告诉我,她十二岁时开始始学戏。开始演《拾玉镯》,演得还不错,远近群众争相来县城看她的戏。由于祖籍耀县,群众送她一个雅号“耀州红”。三十年来,她在三十多部戏中扮演主角。有天晚上,她刚在寇镇公社演完戏,十多里路外的云阳公社又来请她,她不讲条件,不顾疲劳,又风尘仆仆地来到云阳,为广大社员演了第二场……
回忆这段生活,她激动地说:“我从这里发现,演员真正的艺术生命不在舞台上,而在群众中;为了繁荣祖国的艺术事业,我愿把全部技艺传授给青年演员,用这种方式继续延长我的艺术生命。”
老宋对徒弟的要求非常严格。在为小蔡指导《拾玉镯》时,仅“拾”的一个动作,就排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小蔡演的这出戏在地区得了奖,作为老师,她也感到由衷的高兴。团长告诉我,她常把自己的拿手戏让给青年演员主演,自己当配角。有一回,临上场前,她突然发病,呕吐不止。但为了当好配角,她吐完后,又坚持上了台。现在,她带过的徒弟有的也成了老师。
自一九六〇年开始,她先后被评为省劳模、三八红旗手,多次参加省、地调演并获奖。我很想写写她的事迹,但她临别时却一再叮嘱我:“要多写青年演员,鼓励他们进步,少写我啊!”
宋竹梅(中)在教徒学艺
丁维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