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女工
本报记者 田永祯
有这样一位女工:作为妻子,她三十年不曾和丈夫拌过一次嘴,始终支持丈夫的工作;作为儿媳,她三十年如一日,始终孝敬年迈的公婆。
她,就是西安市红旗皮鞋厂绑工车间的女工张凤英。
张凤英今年五十岁。三十年前,她和铁路工人赵中原喜结良缘。度完蜜月刚上班,老赵就接到由西安调往甘肃的调令。回到家,老赵沉吟了半天,才依依不舍地说:“你看,咱们刚刚成家,可又要分手了。”凤英说:“你走吧,还是工作要紧。”老赵说:“那老人呢?”凤英说:“不用管,家里还有我嘛!”
到甘肃后,老赵当了列车员,跑兰州到西安的车。从表面看来,他经常回西安。可车到西安只停几小时,就要掉转车头,重返兰州。老赵回到家里,看到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泪花不禁滚出眼眶。他感慨地对凤英说:“你看我这种工作,一点都照顾不了家,真是劳累了你。”凤英说:“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今后可别这样说啦!”老赵看看手表,告别了风英,又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凤英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上有公婆,下有儿女,全家七口人的家务,全担在她一人肩上。白天,她早出晚归,在工厂抓紧干活,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晚间,她回到家里,洗涮缝补,安排第二天全家的饭菜,常常忙到深夜。尽管家里的收入不算高,但由于她的精心安排,小日子过得还满不错。若是老人有病有痛,她总是问暖问寒,送水送药,并做一些合老人口味的饭菜,千方百计让老人宽心。一九七二年公公患肺气肿住院,想吃桔子罐头,可当时市场上并不好买。凤英知道这是公公最爱吃的东西。于是,在下班路上,她见商店就进,跑了好多商店,终于买到了桔子罐头,赶忙送到老人的病榻前。
凤英的辛劳,解除了丈夫的后顾之忧,使丈夫能够一心扑在工作上。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三年,为了使旅客过好春节,老赵十三个春节都是在列车上度过的。前些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连续七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三年被评为工会积极分子。在这些荣誉面前,不是也有凤英的一份心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