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倭寇终不还
——访 曾 征将 军
张继芳
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42周年前夕,我采访了红军老战士曾征将军。曾将军一听说我刚从渭北出差归来,便急不可待地打听:“你去了哪几个县?到没到富平庄里镇?韩城去了没有?芝川镇那地方变化大不大?”就如同离乡多年的游子在探询乡音。
我不解其意。因为我知道,76岁高龄的曾将军乃江西人,1929年参加革命,经历过长征和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的全过程,身经百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全是在军旅中度过的。富平韩城一带既非他的故乡又无亲友,为什么他却那么熟悉而又关心呢?
“你不知道吧?那儿是我们当年长征人陕后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哟!”
原来“七七”事变后,全国性的抗战热潮到来了。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于8月25日发布命令,将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红一、二、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分别编为第115、120、129师,旋即从三原、泾阳云阳镇和富平庄里镇等地出发,挥师东渡黄河,向华北抗日前线急进。
曾征当时任120师716团参谋长,到华北前线后又先后调任支队长、团长、分区参谋长。他说:“当时关中和渭北一带人民送子弟兵出征的情景,至今想起来仍历历在目”。听说八路军出师抗日,三秦父老乡亲欢欣鼓舞,以各种形式拥军支前。西安的爱国青年学生和工人自发组织起来,从数百里外赶到部队驻地慰问送行。120师主力是9月3日早上从庄里镇出发的。贺龙师长在动员时,要求部队沿途要遵守群众纪律,不惊扰和麻烦老百姓。可是从富平经蒲城、合阳到韩城,沿途群众扶老携幼,成群结队的夹道欢呼送行,送水送饭送军鞋,瓜果鸡蛋一个劲儿地往战士们衣袋里塞,你不收也没办法。渡河时,芝川镇一带的老乡主动帮部队探水找船,赶造浮桥,有许多人一直把我们护送到河东,沿途还有不少青年后生纷纷要求参军上前线。当时,我们的干部战士也深受感动和鼓舞,士气高得很,人人心里一团火,昼夜兼程,向晋西北挺进。
当然,战争是残酷的。讲到那血与火的拼搏厮杀场面,老将军心情沉重地说,日军在占领平津之后,以夺取山西为主攻目标,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我八路军将士面对强敌,英勇奋战,光是在1937年9月到11月间,就先后进行了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机场、忻口等百余次战斗,毙伤日伪军数千人。我们也有不少同志流血牺牲。太原失陷后,我军又深入敌后,广泛开辟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打得最激烈最壮观的是1940年8月到12月的“百团大战”。当时担任独二旅五团团长的曾征,率部参加了这一举国振奋的大战斗。他说:“那个仗打得很艰苦也很痛快,在敌碉堡密布的五千余里战线上,到处是枪炮声,到处都有我八路健儿英勇杀敌的呐喊”。在长达三个半月的作战中,部队差不多每时每刻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战斗状况,不少营连干部战士连续十多天没睡过囫囵觉,加上当时补给困难,部队有时三四天不得一饱,有时一天只喝两次南瓜汤。可不管生活多么艰苦,斗争多么残酷,我军指战员的斗志始终是旺盛的,都是想着多杀敌人,早日恢复国土。百团大战中,我华北军民共进行战斗一千八百多次,歼灭日伪军四万六千余人,拔除了敌人大量的据点,恢复了几十个县城,给了侵华日军沉重打击,大长了全国人民的志气。此后,我们又再接再厉,一直打到日寇投降。
创业艰难百战多。从那时到现在,四十多年了,当年雄姿英发的八路军团长,如今已是白发皓首的古稀老人。但是,历史是不应该忘怀的。曾将军无限感概地说:“忆往事,思来者,就是为了温故知新,居安思危,使大家都懂得好日子来得不易,不能丢了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传统,要更好地肩负起振兴民族,建设国家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