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话”的随想
尚文常
领导与群众对话的消息,近来见诸报端文件日渐增多,这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
然而,最近几位朋友在一起闲聊,谈到一些领导与群众对话的情况:有的人并不认真调查研究,而是秘书找几个问题,代写一篇答辞,然后照稿宣读了事;群众当场提出问题,他们或打官腔,或避而不答。名为和群众对话,实是做做样子,以应付上级和群众。
现在的有些事情,往往就是如此:一件好的政策,好的主意,一真的做起来,就走了样,变了味,最后不是流于形式,徒有其名,就是面目全非,与初始的愿望相去甚远,不免令人喟然生叹!
但是,“对话”无疑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形式。革命战争年代,“同志”一词胜千金,涵盖极深,无论在哪里,处于何种困境,一声“同志”相称,陌生的心灵一下子便被勾通。因此,心里有话随时随地也就“对”了,不会藏在心里,攒起来。如今就颇有些不同,几十年和平岁月,人事变迁,物质条件变化,人们之间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观念似乎少了,感情似乎也淡了,虽然相互称之曰“同志”,其内涵远非从前的凝重有味。身居高位,养尊处优者有之;唯我独尊,唯我为是,听不得半点批评者有之;非利勿言,非利勿为者,亦不乏其人……因此,倡导领导与群众对话,确是密切干群关系,治疗官僚主义的一剂良方!通过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再推而广之,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同志之间广泛经常的对话,不仅可以交流思想与感情,增进友谊与理解,互通信息,而且可以消除猜忌,溶化隔膜,避免挚肘,克服老死不相往来的习气。进而对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大有裨益!
至于对话的方法,窃以为,尤要者当为平等相待。你谈我听,我谈你也听,用真心真情交换思想、认识、意见,共同研究问题,寻找办法。若是先摆出一副“君临臣民”的姿态,起码从感情上与群众远了一大截。即便你讲得全对,听者也会打折扣的。再者,切忌玩弄“外交辞令”,也不必让人代写什么答辞之类(当然秘书或工作人员帮助收集必要的数据资料等,也无不可)。总之要有实事求是之意,勿存哗众取宠之心,这样才可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