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垃圾产品
升 意
垃圾的不断增加,巳成了世界性的大问题。为了有效地处理垃圾并变废为宝,瑞典政府在1975年作出了要大力兴建垃圾回收处理加工厂的决定,耗资10亿克朗,建成了24座处理设施。有的是经过简单处理,把垃圾变成燃料,为集中供暖中心提供热能,有的需经过复杂处理,将其回收加工,制成各种再生产品,如燃料和肥料,再行销售,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1983年仅通过焚烧垃圾为集中供暖中心提供的热能就相当于20万吨石油,节约了一部分能源。
瑞典每年扔掉的家庭垃圾约有250万吨,平均每人合300公斤。除了其中的一半被焚烧处理外,另有10%由垃圾回收加工厂处理。1978年,第一座垃圾回收加工厂正式投入使用。处理的方法是,首先将垃圾碾碎,分离出其中的废金属,然后再经过加工,制成肥料和期待用于普通锅炉的燃料。
不过,结果并不令人乐观。人们发现,绝大部分经过精细而昂贵的加工制出的再生产品又被重新扔回了垃圾堆,给国家造成了几十亿克朗的损失。截至1984年,已有5座处理加工厂被迫关闭,另一座几乎根本就没投入使用。即使剩下的18座处理厂也没有一个不亏本的。现在每加工一吨垃圾就要花费329克朗,而出售或使用这些再生产品只能收回9克朗,就是说,每加工一吨垃圾就要损失320克朗。
此外,在制造垃圾肥料时,气味极其难闻,不时遭到邻近居民的抗议。加之这类肥料中含有大量的碎玻璃渣,根本不能改良土壤,因此很少有人问津。大堆的肥料变成了复盖垃圾堆的干料。
经加工制成的燃料,不仅不能用于普通的锅炉,即便作集中供暖中心的燃料也不如未经加工过的垃圾好烧。况且经加工的垃圾燃料对环境污染更甚。因为经过处理的垃圾,有害物质浓缩度高,危害更大。瑞典环保局和清洁工作联合会现已作出决议,打算把更多的资金用在研究和改进垃圾的焚烧技术上。到本世纪末,可望把年垃圾处理能力从现在的50%提高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