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09月10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我的老师 骂杀·捧杀与自杀 五终和鱼池 图片新闻 仍是一个谜 现代教师的新形象 攀登 小幽默 古今名联撷英 每周一谜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五终和鱼池

张文立

秦陵的南面和北面有两个不同的遗址,即五岭和鱼池。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建筑物,却因为一种偶然的因素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

五岭实际是秦陵南面的防水堤。秦陵南面是秀丽的骊山。山中峡谷纵横,一遇大雨,水便从谷中流出。山谷中流出的水聚成一条小河,叫沙河,也叫大水沟。大水沟的水由骊山出来,沿着缓坡,由南向北流去。这条水直冲秦陵,威胁着秦陵的安全。雨大水涨,秦陵便有被冲毁的可能。为了阻挡这条河水,当时修建秦陵的建筑设计家,便在秦陵与骊山之间,修了一条防水堤,或叫防洪堤,使水改道,向东流去,然后再向北流。这条防水堤坝,就是人们所说的五岭。大约是取秦始皇帝北击匈奴,南戍五岭的意思吧。这条防水堤在秦陵外城的东南角,由西南向东北斜筑而成。过去有多长已不知道了,现在的遗迹还有一千六百多米长,一层一层的夯土,历历分明。

大水沟的水,因为五岭的阻挡,向东流去后,又转而向北流,注入了渭河。它向北流中经过鱼池这个地方。鱼池距秦陵五里,在秦陵以北。修建秦陵的时候,为了建成高大的陵丘,就是我们常说的封土,当时是从鱼池取土,运往秦陵的。秦陵高一百多米,用土量大,把这里挖成了一个周围四里长的大坑。大水沟的水流下来,在这里汇集成一个大池子,时间一久,水更深了,也有了鱼,所以人们便称它为鱼池。据传说,康熙皇帝私访路过鱼池村时,还吃过这里的鱼呢。现在,这里仍然是一个低洼地带,有的地方常年积水不干。当地群众还经常在这里洗衣服哩。这便是五岭和鱼池的关系。看来,这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联系。

不过,鱼池这个地方,在秦时还是一处比较重要的区域。这个地方,北面便是渭河。渭河以南,是古时一条由东方到骊山的大道。秦为了修始皇帝陵,在这里设立了修建陵园的管理机构。当时全国送来修陵的人络绎不绝,最多时达七十多万。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关口便是鱼池。汉朝的大将英布,曾由六安到骊山修陵,就是从这里到骊山的。近几年来,考古人员对鱼池范围内的鱼池村、吴东村、吴中村、吴西村等,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发现了大片秦代夯土地面,有一片一片秦代房屋倒塌后遗留下的瓦片等建筑材料。在吴东村还发现有秦代的圆形地下水道,有瓦当,带花纹的铺地砖,以及生活用具如盂、钵,生产工具有铧、铲、斧、锄,兵器有戈、矛、弓箭。还有不少的秦代货币一半两钞。这些出土物说明,这里在秦代是一处具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按照古代文献记载,这里曾是战国时秦国步高宫的旧址。到始皇帝时,这里便成了修筑秦陵的管理机构了。这是它的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形成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