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8年10月13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记汝生西安,颇曾苦汝母 “禁”谁 喜游蒲县东岳庙 诗情画意重阳节 长江万县 中国鸽子树 成都杜甫草堂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诗情画意重阳节

彭春雷

重阳节是指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日。据古代说法,九是阳数,九月初九是阳数相加,故得名“重阳”。重阳节在战国时代已成风俗,史籍记载汉初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带茱萸,食蓬饵日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明代皇宫从九月初一始吃重阳糕,直至重阳节日,这天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以期益寿延年。这种风俗直流传到清朝,每逢重阳佳节,历代文人墨客豪情勃发,以重阳习俗吟诗作赋,使这传统的节日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重阳节登高眺望,玩赏秋色的风习唐代已很盛行,许多诗人为此写下了不少名句佳篇。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风远,游人几度菊花丛。”生动描绘了重阳登高远眺,观赏山河美景的盛况。重阳赏菊饮酒也是传统风俗。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观白菊》中吟道:“菊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语言隽永,诗意清新,抒发了人老心壮的慨叹之情。重阳节插茱萸之风晋代已很普遍。古人以为重阳插茱萸可以避灾消难。咏此习俗之诗应首推唐代诗人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又把重阳节的文娱活动称为“茱萸会”,杜甫诗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朱放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少年插茱萸。”描绘了童心未泯的老者喜迎重阳的生动情景。岁月悠悠,沧桑巨变,当今重阳节的有益活动,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有益身心。在自然美的熏陶下,人们将会更加纯洁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