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治“精神病”的人
几年前,在安康车辆段一提起铆电班,职工们都说那是检修车间有名的“精神病”班组。铆电班为何得此绰号?
说来有些原因,这个班的岗位是全段最脏最累的,大部分职工不安心工作,常常爱发无名火,加之铆枪噪音大,人人养成了大嗓门,工间休息也不甘寂寞。每当他们在车间里大呼小叫时,其他工班就说:“铆电班又犯经了。”
1983年至1985年的3年内,铆电班的工长象走马灯似地连换了8任,“精神病”班组依然如故。1985年初,检修车间贴出告示,公开招聘工长,但无一人揭榜。在山穷水尽之际,车间主任瞅上了30岁的管世风,说服他任代理工长,段长也找他谈话。管世风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烂摊子,并象正式工长那样签定了“责任状”。
如何治好这个“精神病”班组呢?开始,管世风心中没底。他虚心向老师傅求教,并学习先进班组长的经验,最后认定两点:首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唤醒、感化全班同志。第二,从思想工作入手,增强他们立足本职,热爱铆电工作的信念。
按规定,工班长可以半脱产。但是,管世风上任后,一直顶班干。铆车辆底盘,是工班最吃力的活,举起铆枪打钉时火星子直往身上溅,管世风抢在前头干。由于他的技术全面,无论是铆、焊、调、修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再加上带头千,班内工人无不叹服。
管世风为了治好“精神病”班组的心病,先后找班组同志——谈心,细心“诊断”出每个人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班内最年轻的小伙子陈德清,家在城固。有一段时间,他上班心不在焉,有两次回家都是泡上一个月才返回。管世风找他谈心,得知他家确有困难,就帮他申请困难补助,并在工作中,多派他干外委工。这样,既增加收入,解决家庭困难,又调动了小陈的积极性。从此,小陈每次回家都准时返回,工作任务完成得很好。几年过去了,铆电班的工作性质没变,工作条件依然艰苦,但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一天只检修七辆车,现在检修十二辆,还要承担外委任务。昔日的“精神病”班组,如今已形成团结的整体,多次受到段和车间的表扬。 (霍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