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元宵与煮手表
周矢
正月十五的元宵,各地并不相同。在陕西,无论玫瑰或山楂,芝麻或冰糖,本质都一样,味道都是一个“甜”字;到了成都,却讲究用麻油香酱蘸了吃,自然另具一种风味;到了上海,有种“鲜肉汤团”,是咸鲜味,也曾在陕西行过两天,终因当地人吃不惯,被淘汰了。至于我的老家苏北,吃的则是“满天星”,那是一粒粒如玻璃弹子般大小的实心汤团,一碗里洒几星炒芝麻,吃起来香甜而不腻口,倒别有一番滋味。
据说吃这“满天星”,还有一段故事在其中。
有一家饭店招学徒,不考试,不目测,一进铺面,上得二楼,老板便先盛一碗“满天星”叫应考者吃。吃罢了,老板提两个问题叫应考者回答。其一,刚才上楼的楼梯是多少格?其二,你自家碗里的小汤园共有多少粒?结果,除一人外,其余的都回答不出来,这一个回答出的,便算考中录取了。老板的理由是:做生意要心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凡过手过眼的,皆一丝不漏。这个报出数字的,当然是好手了。想想作为一个饭店的学徒,这样要求似也并非没有道理。
再一想,又不对。如果这是对的,牛顿把手表当鸡蛋去煮了岂不完全不合要求?可见数元宵数字的人当不了大科学家。报纸上宣传牛顿把手表当作鸡蛋去煮,显然是告诉大家不必只注意小事。着眼于小事,就发现不了牛顿三大定律。是说人应有远大的理想目标。
但我又觉不妥。人人都把手表当鸡蛋去煮了都去发现牛顿三大定律,那卖元宵的就会错把二两元宵当作二斤赔光了本钱,当医生的就会错把阑尾炎当作子宫外孕动错了手术,天下岂不大乱了么?
于是我又想:牛顿不妨去煮手表,学徒自然去数元宵,各行其事,不必互相学习。这正象上海人要吃鲜肉汤团并不妨碍我们陕西人吃山楂元宵一样,无须强求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