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洗士卒的“兵头将尾”
共产党员王永社是水利水电部第三工程处306机组的机长。当机长两年,他所在的机组连创单位高纪录。12月11日,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安康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这一巨大成就也有306机组的一份功劳。
1988年10月,王永社当了机长,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刚满周岁的儿子送到外婆家,要一心扑在工作上。当时,正值全局“大干200天,全力攻关抢发电”的关键时刻。为保安全渡汛,大坝必须拼缝灌浆4万平方米。王永社带着306机组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全机组的人员硬是肩扛背拖把机械运到高不过2.1米、宽3米左右的廊道里,他们的头上滴水如注,脚下积水没过脚,空气污浊,而且正值冬季。王永社身先士卒,处处冲在前,他和机组的工友们一起大干,个个一身泥水,一身汗水,从而使钻孔月进度最高达1188米,创了拼缝灌浆处理的最高纪录,并提前完成了任务,确保了大坝的安全。为此,全机组的人对他更加钦佩。
王永社言传身教,处处起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他经常加班加点,可从没要过一次报酬。一次,他在工作不忙时,请了两天假,组里的同志照样按他出勤考核。他知道后,硬是将考勤表改了过来。他恪守“己不正焉能正人”的古训,干活常捡那些最苦、最脏的干。工友们多次劝他拿一等奖,又总是被谢绝。
王永社工作起来有股拼劲,又常常把家里的事丢之脑后。1989年,也就是大坝灌浆最紧张时,他的父亲病危,谁劝他回去也不行。单位只好下“命令”。可他当天回家,当天又返回。不几日,他父亲去世了。而他只回家停了3天。去年5月,是他父亲去世的周年,他母亲知道儿子干活经常路过家门,就在上工的路上天天等候。好不容易见到了王永社,可他怕影响工程进度,只好劝慰母亲,又坐车上工地去了。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而今,工地上传颂着王永社路过家门不回家的佳话。王永社牢牢记住了这么一句话:我是企业这个“大家”中的一员。
(木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