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杨帆破浪闯市场
过去,曾被人们讥讽为“叫化子企业”的宝鸡市第三汽车运输公司。如今变了,变得简直让人不能相信。
当年,集办公、宿舍、库房等为一体的小楼和简陋的工作场地,如今已被五层办公大楼、新宿舍楼和厂房、车间所代替。
当年,压在职工身上的210万元外债,已经无影无踪,反过来别人却欠了自己100多万元。
当年,那些跑起来冒着黑烟,突突直叫的小柴油车,如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新型汽车。
当年,干部职工辛苦一个月只挣几十块钱,甚至分文没有,如今一个月拿几百元、上千元是常事……
三运人无不感慨地说:这一切都多亏了我们的好当家——苗永寰。
从苗永寰当上经理的那天起,他便把公司当成了家,整天和职工泡在一起,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制订蓝图。很快,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便呈现在了公司200多名职工眼前。
首先,他大胆果断地把原来的3个汽车队合并为一,实行公司一级管理核算,集中领导。用苗永寰的话说:“把分散的车辆、有限的运力合在一起,就能更有力地参与市场竞争,把分流的小溪汇到一起,就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冲击力。”接着,他又根据运输市场的发展需要,积极调整运力结构,采取贷款、赊帐、集资人股等方法,先后筹集了60多万元资金,购置了一批大型和特种车辆,进一步增强了公司运力。
同时,他对公司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并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实行了“全员风险承包制”,制订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等十大类各类标准和制度,完善了企业管理体系,使企业逐步形成了岗位靠竞争,个人收入靠贡献以及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
为了广拉货源,苗永寰带着运调科的同志东奔西走,历尽千辛万苦,联系了一批又一批货源。当时,给东货场拉上下站煤是一件省时省力、稳定高效的美差。多年来一直被大中型运输企业所垄断,一个集体小企业要想插进去,简直是白日做梦。然而,苗永寰认准的要干的事,就一定能干成。
为此,苗永寰和公司有关人员在同市有关部门联系的同时,上东站,去西安,跑郑州及连云港等铁路部门联系。去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又来三次,他们还请市、区领导出面,亲自为他们说好话。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1989年初,一直给东货场拉上站煤的甘肃某运输企业和一些车队,由于车辆年检不能正常拉运,造成上站煤运力严重不足。苗永寰得知这一信息,立即请市有关领导帮他们联系并很快达成了协议。至此,三运司在东货场终于有一席之地。
1989年,三运司全面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其中,仅拉上下站煤一项所创的效益就占了60%以上,不仅还清了全部外债,企业还有了盈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苗永寰的带领下,三运人经过5年风雨历程,终于以崭新的姿态站在了全市20多家同行面前。一个集工、贸、运于一体的新型企业正在宝鸡悄然崛起。
(王宝琦王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