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11日
第4版
04

追星现象扫描

文/卢正飞

改革开放,文艺复兴,歌坛舞榭之下却产生了一个新名词:追星族。于是乎,父母皱起眉头,社会感到困惑,孩子们怎么了?

盲目的崇拜

据报道,刘德华日前在深圳演出时,几十名小女不顾一切地冲上台,强行与之拥抱亲吻,弄得警察尴尬,舆论哗然。西安的追星族,总的来说,没有达到外地走火人魔的程度,但顶礼膜拜者大有人在。笔者侄女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初三级学生,虽然功课平平但是闺房布置得“星”光灿烂,墙上挂的,桌上压的,床上放的,均是港台“天王”“巨霸”们的照片和贴画。她还有一本明星档案,放学归来,情不自禁地翻一翻,陶醉在郭富城、林志颖、小虎队的身高、血型、星座乃至婚恋之中。

这是为什么?西安某中学教导主任王桂琴试图拉直这个问号。她曾做过一次题为“你崇敬的人”的小测验,结果78%的学生填写的是歌星和演员。究其原因,她认为现在独生子女孤单寂寞,感情贫乏,表现出大人们难以理解的“痛苦”和“没劲”。港台歌星则乘虚而人,时髦发亮的包装加上忧愁百结的歌声,正好吻合孩子们心灵的需求,“我想有个家”“让我爱个够”,随着听随着唱,情绪得到了渲泄,心理达到了平衡。某部队王立华政委认为,这种崇拜是不成熟的,认识上,浮浅多于深刻;心态上,仰慕多于敬重;情绪上,狂热多于冷静。而且追星族是受文化、阅历、年龄制约,今天的主力大都是处在花季妙龄的中学生。他们天真热情,任其发展,难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关键在于引导,尤其是正确的舆论导向。

导向的误差

追星族发展壮大,与宣传导向上的推波助澜作用不无关系。现在五花八门的报刊和电台,为了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在报道港台歌星时,有的不加鉴别和分析,甚至盲目推崇。光怪陆离排行榜,经久不衰的MTV,津津乐道的花边新闻,汇成一股强劲的浪潮,冲击和包围着缺乏鉴别力的少男少女。大家记得不,去年底,一位港星来古城演出时,各种媒体做了不少渲染性的工作,煽得许多星迷如痴如醉。南郊就有一位中学生,为了目睹明星的丰采,不顾家庭经济状况,非要妈妈买张票,否则以出走相威胁。中医医院的贾大夫告诉笔者,她最近接诊了2名女学生,症状是:闭上眼睛就出现了港台明星的影子,并有要和他们结婚的欲望,经常失眠、头痛,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这种“灾难”不能全怪导向误差,但至少引起我们警觉。今后宣传港台明星时,要一分为二,既不溢美,也不隐恶,还要转变一下角度,多介他们奋斗历史、敬业精神等有益内容,使得青少年知道从小做起,脚踏实地,拚搏进取,才能达到自己的人生“辉煌”。

不追星追谁

不少父母忧“星”忡忡,告诫子女不要随波逐流,“走自己的路”,还列举一些“星”们的劣迹:谁偷税漏税,谁义演不义,谁又道德败坏。没想到引起反唇相讥:学校搞生产开发为的是钱,老师搞第二职业为的钱,钱来得快来得多来得潇洒,唯有“景”这边独好,不必赴汤蹈火,不必老茧满手,唱红了一支歌,少则几万元,多达几十万,平民百姓望尘莫及。我们不追星追谁?追雷锋?追陈景润?傻冒不!如此高见,是来自精神空虚,还是来自社会教科书。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学校思想教育课名存实亡,要么轻描淡写,要么脱离实际,讲些先进人物,远听有筋有骨,近看缺血少肉。今年10月初,全国评出第4届十杰青年,按理说是各行各业的大“明星”,应该家喻户晓,可惜询问了十几个学生,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这怪谁呢?26中的徐老师如是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群星灿烂,人才辈出,我们应该研究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向他们推崇介绍那些在各种不同岗位上,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有较强的人格魅力的榜样,引导他们结合实际,选择心中的偶像,在崇敬中追星,在追星中成才。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