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16日
第4版
04

“邑有流亡愧俸钱”

单修治

“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句唐诗,它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赞赏。毛泽东1959年7月4日同王任重、刘建勋等人谈论诗时曾经提到过。谢觉哉1962年教育子女时也提到,并说:“现在人民还有不能安生的,我们每月却领高工资,这都是人民身上来的,因而不能不有点惭愧。”

这句唐诗,是长安人韦应物在贞元初年任苏州刺史时,给李儋写的一首赠答诗:“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邑就是自己管辖的行政区域,流亡就是出外逃荒,愧俸钱就是对不起国家给的俸禄钱。这句唐诗,真切地写出了古代清官的广阔胸怀,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他们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培养、锻炼和积累起来的优良传统。他们不只是想到“邑有流亡愧俸钱”,而且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心一意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不是吗?湖南省新宁县水庙区区委书记张成灿,专门有本“民情日记”,谁家新房奠基,谁家喜得贵子,谁家缺米少盐,日记上都记着。每天晚上逐件记录、整理,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下乡时,将“民情日记”揣在怀里,一一解决。这表现了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淳真的无产阶段感情,关怀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

可是有极少数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根本不管什么“邑不流亡愧俸钱”。对于工资,总感到人民给的太少,从来没有什么愧色。他们不愿吃苦,高高在上,工作飘浮,脱离群众,群众生活还有一定困难,他不去研究解决,却一心经营安乐窝;教师、职工工资不能按期发放,他却购买豪华小轿车;全县在吃财政补贴,宾馆、招待所却灯红酒绿,猜拳行令;有的甚至贪污盗窃、索贿受贿,走上犯罪的道路。

晏子曾经说齐景公:“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难道我们经过党多年培养教育的共产党人和工作干部,不能做到这一点吗?不能从“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句唐诗中吸取点教益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