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古风
封筱梅
建瓯位于福建省的北部,古称建州,饮茶斗酒捕鱼捉蟹,风俗极为独特。如果你有幸一游的话,一定不会枉虚此行。
建瓯被称为福建酒城果然名不虚传,刚一进入建瓯我们就闻到了满城漂溢的酒香,建瓯人好酒、好客,以酒敬客,千杯不多。他们又爱划拳,一来助兴,二来增加酒量。“顶筷子”是当地人防止划拳手势作弊的方式。
在建瓯这个地方,人们喝酒是很猛的,连产妇也能喝。在坐月子的一个月里,大约要喝掉一坛子酒。这里还有一种现象,连牛也能喝酒。春耕之前要给牛灌酒,天气冷也要灌酒,牛没力气时也要喝一点酒,保证它身体好。牛喝的一般是红酒,一头牛一次要喝一两斤酒。
中国人酿酒的历史相当久远,建瓯也不例外。在建瓯的酿酒史上,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大儒学家朱熹。朱熹在建瓯居家讲学期间,取家门口的艮泉井水酿酒,酒味独特,流传至今。据说那口井是八卦井,有人说假如你不慎掉进井里,下面的八卦会把你轻轻托住送至井口。
跟酿酒一样,建瓯制茶的历史也十分久远。早在唐朝中叶,建瓯就盛产茶叶。陆羽在《茶经》中称赞这里的茶“其味极佳”。到宋朝,建瓯生产的北苑龙凤团茶,价格比黄金还贵。欧阳修说:“黄金易得,而北苑龙凤团茶难求。”
“建州东凤凰山厥植宜茶唯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备。”就是说,从宋太宗太平兴国时起,这里的茶园就成为官办的了。
在宋朝,建瓯民间有一种斗茶习俗,最初是茶农们相互交流茶艺的自发活动。后来被达官贵人发现,朝野轰动。当时从引车卖浆的百姓到皇亲国戚的贵族,无不以饮茶为荣,加上文人墨客的吟哦骚歌,朝廷命官的倡导宣扬,研茶煮水看色品味的茶经茶道顿时风靡全国,把中国的茶文化推向峰巅。
范仲淹曾有《斗茶歌》诗篇记载了这种茶道,后来由于宋徽宗赵佶的宣扬,流传到日本,发展成四规七则的日本茶道。
时至今日,斗茶已不存在了。但是当地留传的“评茶王”的民间活动仍可与当年的“斗茶”风俗相媲美。这是现代斗茶,每年进行一次。在建瓯北苑茶产地,从最好的制作中选出有代表性的送来,通过茶叶学会审定,初选出五种茶基本够北苑茶王的标准。再由茶叶学会专家评定,多数人认为好的那一种就被评为今年的茶王。“评茶王”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研究制作北苑乌龙茶的工艺,不断总结、提高北苑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建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镇。建县到现在大约也有1800年了。这个地方古时叫“建州”。福建省的省名就是用“福州”和“建州”,前面的两个字合起来的。
悠久的历史使建瓯处处带着一种古朴的色彩。在这里,许多饮食现象都与历史牵牵挂挂。
建瓯有一种有名的土特产叫做“光饼”。有带肉馅的和不带馅的两种,如茶壶盖般大小,中间有眼,可以用绳子穿起来。据说当年戚继光在建瓯抗倭,他的将士们吃的干粮就是这种饼,用绳子穿起一串,背在身上,行军打仗,随吃随取。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就把这种带眼的饼称作“光饼”。如今建瓯大街小巷,仍有许多人买了这种饼,用绳子提着回家。
“光饼”可以用绳子穿起来提着走,活鱼也可以。这种储运活鱼的保鲜方法叫做“弓鱼”,在建瓯已经流传了500多年。据说这种保鲜储运的方法,只对建瓯当地的淡水鱼有效。外地仿效都不能成功,这也许与建瓯当地的水土有关系罢。
弓鱼的方法,是用左手抓住鱼的鳃部,用网针扎透鱼的鼻头,将麻绳穿过这个孔,绑起来。弓鱼不要太挺,也不要太直。太直了鱼尾会把鱼鼻头打烂打裂掉。弓鱼的作用是自然保鲜的时间长一点,在河里可以存放一天,把泥土吐出来,去掉泥腥味。这里的鱼市上的活鱼都是这样储存的。
建瓯是个古风淳朴的地方,这里的酒茶饮食,这里的工艺品,这里的建筑,这里的民风,无不带着可爱的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