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9月24日
第3版
03

他和叉车的不解之缘

马怀林

1989年8月中秋的一天,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推荐的一批青年科技人员,来到东京的一个名叫“大岸制作所”的地方进修工程机械。

5年后的今天,这批当年出国留洋的莘莘学子有的下海当起了经理,有的在中外合资企业给日方经理当了翻译,有的南下到经济特区当了“打工仔”,有的告别故乡故土,重新踏上了奔往异国他乡的征程……唯有一个人还在和他的工程机械打交道。他就是宝鸡叉车制造公司五厂“双力”叉车研究所副所长张长建。

张长建,白皙的面孔上老是架着一副近视眼镜,镜片后闪烁着一双睿智的目光。1982年元旦刚过,他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起重运输系一毕业,就和宝鸡的叉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主任设计员,他为引进日本TCM叉车技术转化设计的宝鸡FD1吨汽油机械叉车、FD1.5吨柴油液力叉车,16吨柴油液力叉车付出了心血。那一张张蓝图,都曾经在他的目光下聚焦、定格、扫描。

他先后在全国机械行业的权威杂志《起重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叉车技术》上发表论文、译文20多篇。在中国物料搬运学会车辆分会上宣读论文三篇,均获优秀奖。

1993年3月,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厂里决定成立以本厂叉车商标命名的“双力”叉车研究所。张长建挑起了大梁,担任了副所长。

这个副处长级的官儿不好当,全所只有那么“七八个人十来条枪”,缺资料,缺工具,缺人员,唯一不缺的就是张长建和他的“文臣武将”们为振兴叉车事业奋力拼搏的那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的确,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高低,叉车产量是一个重要指标。还是在东京进修那阵子,张长建就了解了下面这些数据。1.2亿人口的日本,叉车年产量12万辆;号称世界“叉车之王”的欧共体巴尔干叉车厂,年产叉车10万辆,居世界之首。而我们有11亿人口的中国,当时叉车年产量不足1.5万辆。全国5000多个主要车站、5000多个码头和3000多个大型仓库叉车实际拥有量为14万辆,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

这个帐算来算去算到底,等号右边只有一个答数:干。短短一年时间,张长建和他的“双力叉车研究所”,就干了几个漂亮活。

开发研制了新一代5吨汽油机械叉车;

设计成功了8吨、100吨柴油液力叉车和为这两种叉车配套的属具;

设计成功了门架高度为5.5米的7吨柴油叉车;

设计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20吨国产化柴油液力叉车。前不久,参加该厂春季订货会的80多名用户代表专程从西安来到宝鸡参观这台大吨位叉车。目前,这台叉车已“服役”于中国华能精煤公司的神府煤田,为开发祖国这片神奇的煤海作着贡献。

今年“五·一”前夕,张长建又荣获宝鸡市“五一金鸡奖章”。面对沉甸甸的奖牌,他心里也沉甸甸的。因为,他知道宝鸡的叉车事业绝不会在20吨后边划上句号,25吨、42吨还有更大吨位的叉车等待着去开发去研制……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