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5年07月06日
第2版
02

韩城矿务局的

农民“打工族”

把煤炭工人誉为“开采光明的人”是非常恰当的。然而,对这一誉称,真正当之无愧者却多是一批批农民“打工族”,或者叫“农民协议工”。据一些国有大型煤矿统计,在采掘一线的这类农民工要占一线工人的70%以上。这是一支有着特殊贡献的特殊群体,是煤炭行业的主力。

活跃在地层深处的群体

韩城矿务局是“渭北黑腰带”上的一个大型企业。整个矿区70年代初上马,5个矿井分布在韩城由北向南的大山之中,目前拥有25000余名职工。

筹建初年,这支队伍由全国各地煤炭系统的“老矿山”、复转军人和“三线战士”组成。农民协议工的出现,则是在10年以后矿山为补充自然减员到农村招收并以协议形式确定下来的一种用工形式,后来,这支队伍越来越大,国家文件也有了一个统一的叫法,叫“农民轮换工”,但在矿山,人们仍然亲切地唤他们“老协”。

“老协”在矿山有多少?据韩城矿务局介绍,截至今年7月,该局5个矿在册的“老协”是2334人,占采掘一线职工人数的74%。这个局所属桑树坪煤矿算是西北地区的大型矿井了,“老协”最多时多达2000人,现在矿上深化改革,实行减人提效,这类工人仍有770人之多,依然是矿井的主力。

这是一个在种种限制下顽强生存的群体。从1989年起,按省地有关部门规定,年满5年以上的轮换工可按3%转为全民合同制工人;1992年,国务院规定,企业使用农民轮换工不得超过8年。然而,勤劳而又顽强的“老协”们,依然支撑着大大小小的矿井,也使自己从一个普通农民锻炼成为技术工人或者管理人才。据桑树坪煤矿从近5年的统计,在这一批批“农民协议工”中,有8人被提拔为正副区队长,34人担任了班组长。被评为矿先进生产者的有71人。

来时,他腰上只扎了根藤条

矿区各级组织和领导对这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十分关心。他们在政治上、生活福利上、分配制度上、技术培训上与全民固定工一样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在矿上,我们见到丹凤协议队带队的王国华(由地方政府所派,不属矿上人员)。他说,丹凤的协议工目前还有176人,来时大部分家中贫困,进矿几年后都脱了贫。资峪乡王军浩穿一件破棉袄、腰上扎根藤条来到矿上,矿工会看他连被褥都没有,叫人送了条网套让其先过一夜……小王在矿上一干8年,在第5个年头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前不久,期满返乡又把房子加了一层。五观乡田治中去年在家乡盖了全村唯一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被当地老乡叫作“小洋楼”。返乡的协议工充分发挥在矿上学到的技术优势,有的办了村办小企业,有的到地方金矿成了采矿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这根“矿柱”还能撑多久

农民协议工作为矿山的支柱,已是近年形成的现实,但是,这种用工形式不仅受外部环境局限,更大的危机还来自他们内部。

其一是,文化水平低,很难适应煤炭生产的机械化。据1989年煤炭部统一试题在综采队进行技术工种考试,桑树坪矿181人参考,仅有35人及格。培养一名合格的综采工人一般需要3至5年,而协议工按规定又最多不能超过8年,这就必然造成技术断层。其二是,“打工族”有雇佣观。在这个特殊群体中流行着一种说法:一年换新装,二年盖新房,三年娶婆娘,五年回家乡。其三是,管理措施难以落实。个别人违章作业,一旦被发现便一跑了之。

矿山招工难问题也开始在“老协”这支队伍中反映出来了。去年韩城矿务局所属马沟渠煤矿去商州、长武地区招收农民轮换工,原打算招50名,结果一个也没有招来。下峪口煤矿1993年元月轮换工在册人数1056人,期满解聘130人,不辞而别和自动离开者多达360余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