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开放的社会,越来越封闭的心灵。这巨大的反差面前,多少人在寻求失落了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
文/邹旭
余秋雨先生在一篇谈藏书的文章中提到了学者的藏书及书房。说一个学者,为了构建自我,需要吐纳多少前人的知识,需要耗费多少精力时间。这个过程,与买书、读书、藏书的艰辛经历密切相关,书房的形成,其实是一种双向占有,让你占领世间已有的精神成果,又让那些精神成果占领你。当你渐渐在书房里感到舒心惬意了,也就意味着你在前人和他人面前开始取得了个体自由。越是成熟,书房的精神结构越带有个性,越对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选择性。中国的文人都喜欢有自己的那么一块精神空间。唐人刘禹锡不以陋室为陋,尽管“斯是陋室”,但“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以“何陋之有!”应该说,这些独特的生存空间是中国文人独特的精神家园!
现代大多数中国人,一方面创造着物质财富,一方面又不能像文人学者那样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都市男男女女,正在寻求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放开了个性的束缚,但在急剧变化的形势面前显得茫然无措,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精神家园。现代的社会有的是成功的故事,却很少有快乐的故事。大街上留心一下,除了不谙世事的孩子,很少见几张明朗的笑脸。很多人抱怨,物价又上涨了,孩子不听话了,股票又跌了,妻子下岗了。人与人之间显得隔膜。我们住在密密麻麻的钢筋水泥之中,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却并不相识,甚至隔壁的邻居死去都没有人知道。亲友见面,有多少能是倾诉心事的对象?现代化活得太紧张,吃饭时眼睛还盯着商业新闻,留心着股市行情。奔波了一天之后,脑中竟是一片空白,待早晨再睁开眼时,又不得不毫不犹豫地投入新一轮的竞争。多少人希望在家庭中找到心灵的港湾,可多少家庭已不是过去那样的风平浪静,风和日丽,原因在于许多人把自己的责任象烫手的山芋一样,推给了别人。
越来越开放的社会,越来越封闭的心灵,在这巨大的反差面前,多少人在寻求失落了的精神家园!
在急剧变化的世界面前,需要一种心灵的平衡,为此,应该致力于重塑理想情操,找回失落了的精神家园,让明媚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个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