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朋友
文/秦巴子
人是一种过惯了群体生活的动物,呼朋引类似乎已然成为本性,所以,没有朋友的人就很孤独。那独自把盏饮闷酒的,那长坐歌厅沉默不语的,那徜徉街头深夜不归的,便是孤独的人。亚力士多德说,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又有人说了,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所以李白最不济的时候,喝酒也要邀明月与影子三人同醉;所以鲁滨逊漂到了无人的荒岛,也要认“星期五”为朋友;所以没有朋友的人喜欢上班,节假日甚至退了休也爱到单位里转转。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双倍的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培根说的正是人性的这种本质
但是,朋友太多了也很麻烦。虽说是“朋友多了路好走”,与此相伴的就是朋友多了应酬多。这样以来,你就无法独享宁静,你就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就不能对深更半夜的敲门声充耳不闻……。所以朋友多了就成为一种负担,交友过滥,心思自乱,象牙塔式的生活就没有办法持续。台湾诗人管管自谓“好友三千,知己数人,敌人半只。”不经意间道出了交友的法度。
人不能过没有朋友的生活,人也其实不可能忍受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生活。说穿了,朋友既是一种象空气、阳光和水一样不可或缺的生存环境,也是一种很个人化的生活态度,在这个日益注重个人生活质量的年代里,朋友的范围和品质都需要限定在一个恰如其分的“度”上。否则,不仅独立的个人品质无法保持,日常的生活同样也会受到影响。世称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深明此中三味的,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朋友山涛荐嵇康做官,嵇康不仅坚持不受不领情,而且说了一大堆难听话,并且宣布与山涛绝交。所谓魏晋风骨,于此也可见一斑。
具体到人,千人千面。朋友的性情、心思、品行、趣味也各有高下。疑心重、心胸窄,占有欲强的;不拘小节,大大咧咧,鲁莽率直的;絮絮叨叨的;沉默寡言的;家长里短的;心比天高的;……,要把这不同的性情、心思、品行、趣味周全下来,连上帝本人也难以做到。所以就会有摩擦、龃龉、恼怒;就会有猜疑、失节、背叛;就会有隐忍、伤害、愧怍;就会有麻烦、痛苦、绝交。但是想到人活着也不容易,能走到一起也算是缘份,不想认的便就都认了,不能忍的也都忍了,再想坚持个人的操守与气节,也就难了。朋友多了路也不一定好走啊,这也是朋友多了的害处。毛泽东曾言: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其实这也是生活的首要问题。
美国有一部得了奥斯卡奖的电影叫《闻香识女人》,说的是一个瞎子,能够从味道中辨别出女人的年龄、职业、 品貌、胖瘦甚至性情与文化素养,真称得上是神出鬼没,令人匪夷所思。然而慧眼识朋友的事情却很少听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正是识人之难。但人总不能把数十年乃至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用心思认识朋友上面,世事变迁,性情流转,身边的朋友来了去了,“谁能与我同醉,相知年年岁岁?”还是鲁迅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