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歌
薛海春
故乡的歌,不象壮族人民唱歌,有歌圩,有歌节,有搭彩棚、抛绣球、碰红蛋等习俗。也不象维吾尔族人民唱歌,边弹,边舞,边跳,边唱。而是随心所欲,触景生情,直坦流露,信口开河。人们在下地劳动时,休息睡觉时唱歌,行道赶脚时唱歌,吃饭喝酒时唱歌,遇到喜庆吉利的事唱歌,遇到伤心悲痛的事也唱歌。似乎不唱歌,就失去了精神支柱;似乎不唱歌,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歌伴随着婴儿从摇篮旁渐渐长大,歌伴随着老年人永久地安息,歌伴随着辛勤劳作喜庆丰收,歌伴随着革命、建设事业的节节胜利。整个陕北,我的家乡是一个民歌的海洋,歌声弥漫着山川田野,摇撼着黄土地每一个人的心灵。故乡的歌,是劳动人民在劳作时创作的,信口编唱,信天漫游。这次回家,听得不少,记得不多,可足以使我的灵魂震颤。如《摇篮曲》中唱道:“孩儿孩儿睡觉觉,山上下来个老道道;孩儿孩儿睡觉觉,山上下来个老道道”。其实就两句,反复吟唱,母亲一边摇着纺车,一边唱着催眠曲调,母子亲情立即浮现在眼前,生活中又有无穷的乐趣。如《掏苦菜》这首歌中唱道:“太阳出来节节高,姐妹二人把苦菜掏,大姐姐手提竹篮篮,二妹妹手拿挖菜刀。南山低来北山高,我老汉上山看青苗,你姐妹二人把菜掏,踩坏我的豌豆角角了。阳洼苦菜不大大,背洼苦菜赛如麻,你这个老汉讲怪话,你看我篮篮里是什么。管你踩坏没踩坏,我老汉就爱凑热闹,我老汉再有十年少,能死的鹞子也飞不了。你这个老汉少儿气,菜叶叶长在你脑浮起,假如你再胡说一句,定叫你天灵盖盖碎”。短短几句道出的掏苦菜的两女子和看豌豆老汉的诙谐,无不跃然纸上。民歌又紧贴时代,战斗岁月,党心民心紧密相连。如民歌《天心顺》中唱道:“红军共产党天心顺,全国的老百姓都随红军。一人一马一杆枪。咱们的红军势力壮。镰刀斧头老镢头,砍开大路穷人走。革命势力大无边,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抒发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一往情深,仰慕至极,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生活本身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家乡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美誉,可民歌唱到动情处,真如烧酒一般,让人一唱即醉,如“干妹妹好来实在好,走起来好象水上飘”。“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前一首是后生唱给姑娘听的,爱的就是她的美,不见容貌,不说脸白与黑,唇红与青,单说她走路的姿势很好,一个“窈窕淑女”的形象便呼之欲出,浮现眼前。后一首以骏马比青年后生,马之强健岂是人体可比,但比了又觉得恰到好处,这后生象骏马一样高大骠悍,自然孔武有力,成了姑娘们钦慕的对象。短短四句,才子佳人,珠联璧合。脍炙人口的《兰花花》、《三十里铺》、《五哥放羊》可谓民歌中的佼佼者。
青年时代,是人生最活跃的时代。陕北农村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十分真挚,行动也果断勇敢,在封建社会,不啻为大逆不道。“荞麦子开花十样红,我是哥哥贴心的人”;崖边上柳树三五棵,崖畔上走过我哥哥”;“荞面饦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哥要拉妹妹的手,妹要亲哥哥的口,拉手手,亲口口;咱二人圪里走”。一任感情渲泻,毫不遮遮掩掩,其开放程度,能和九十年代的青年人相比。“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下还想你”;“想你想你真想你,三天没吃半碗米”;“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这刻骨铭心的恩爱,两句话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樱桃好吃树难栽》歌中唱道:“樱桃好吃树难栽,朋友好交口难开;山丹丹花儿背洼洼开,你有这个心思咱慢慢价来”打碗碗花儿就地开,你把你的白脸脸调过来;朋友交上了日子短,搓上个麻绳把太阳拴”。一段一韵,自然起兴,恰当比喻,直抒衷肠。语言的纯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爱情的吟唱达到了极致。
春节期间,村村都扭秧歌舞,气氛热烈,热闹红火。这时唱的一般都是喜庆吉祥之类的词语,如“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男女老少过新年,满面春风笑盈盈”;“见面先问过年好,出门见喜吉星照,新社会生活就是好,共产党恩情忘不了”。秧歌扭到谁家,唱到谁家,扭到哪里,唱到那里。唱词因时因地因事因人随机应变,触景生情,既是思想交流,喜庆丰收的一种形式,也是体现敏锐,锻炼才情的一种场景。
此次回家,获益不小,感情激昂,真诚流露,不免也信天一游,信口一吼:“红红的花儿绿叶叶俏,改革的春风刮来了;芝麻开花节节高,遍天下都说我家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