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
——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中几个细节处理
赵芜泉
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雷锋的战友乔安山乐于助人的高尚风格的赞许,更重要的也是引起观众共鸣的是,它揭示了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取向问题,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荡,产生了咀嚼与反思,人们不禁要问,雷锋精神真地过时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它在任何时候也不会过时。影片中的几个细节处理在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揭示影片主题上的确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观众从细微处领略了雷锋精神的真谛和力量。
镜头一:特写。一枚黄灿灿的金戒指用红绳系着拴在乔安山的方向盘上。时间是1978年。
那是女售票员扫地时捡到的,起先,她已把它据为己有,是乔安山不顾挨批评、受处分而解救难产妇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她,那上交给乔安山的是一枚戒指,更是一颗心,一种精神。体现在乔安山身上的雷锋精神,极大地震憾了她的心灵,使她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羞愧和难过,影片在这一细节处理上,没有人物懊悔的眼泪、言语,但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心灵得到净化的美好形象,也感到了雷锋精神的人格力量,收到了“此时无声(无形)胜有声(有形)的艺术效果。
镜头二:一根火柴划亮,点燃一支香烟,烟雾缭绕中,乔安山闷闷地思考着,妻子猛地从他手里夺掉烟扔向一边。时间是1988年。
这是乔安山救人反而被诬为肇事者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陷入苦闷徬徨。当年,雷锋让他戒掉吸烟的习惯,几十年来他做到了。导演正是通过他吸烟的这一细节处理,来揭示他的内心活动,他似乎在问自己:雷锋,我该不该学你?雷锋精神,真地随时代而去了吗?那划着的火柴点燃了香烟,更多的寓意则是希望点燃一种精神。而乔妻夺烟扔烟这一细节处理使观众受到了一种鼓舞:她告诉乔安山: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做的是救死扶伤的好事,为什么要灰心丧气,为什么要作践自己。这半截烟扔掉的是悲观和盲然,而树起的是一种自信、自尊和正义的力量。以至后来有乔妻在医院里的慷慨陈词,她感染的不仅是梁家父子以及医院里那一大片人,她感染的更是亿万观众的心灵。正如她说的,要为雷锋精神讨个公道。
镜头三:一顶红色的“志愿者”标志帽端端正正地戴在了乔安山的儿子乔兵的头上,他的脸上露出了激动的表情。时间是1995年。
乔兵是一代年轻人的下种代表。他们自诩看透了社会的真面目,张口钱,闭口钱,把雷锋精神当作笑料,把学习雷锋叫做“傻冒”,他是乔安山的儿子,却没有承袭父亲身上的那种精神,对父亲的行为表示了不满和反抗。那顶帽子,是学雷锋志愿者给他戴的,是在他与父亲的车子受阻而被志愿者组织排除后戴上的。从他的表情看,观众分明感到他的内心深处被深深地打动了,导演通过一顶红帽子这个细节所传达给观众的更深寓意应该是,凡象乔兵一样的一代年轻人,难到你的心灵没有受到感染,得到震撼吗?
发生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乔安山身上的这几件事,我们一方面感到雷锋精神无时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回避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但我们深信,积极昂扬的精神力量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时代需要雷锋精神,我们的社会时时处处都有雷锋精神的光辉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