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肃霜、常香玉姓名由来押根成
关肃霜
关肃霜原名关素贞,1943年拜师学艺时,师傅按传统规矩为她取了艺名“关鷫鸘”。“鷫鸘”原为传说中的五方神鸟之一。“鷫鸘”二字凝聚着师傅对徒弟日后演艺的祝愿和期望。
但“鷫鸘”二字字难认音难读笔划且繁,有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索性称其为“关鸟鸟”。
大约在1953年,一次演出机会使关鷫鸘受到周恩来的接见。总理笑着对她说:“你的名字笔划太多了,没有群众观点,可不可以简化,把旁边的‘鸟’字拿掉呢?”她当即表示非常同意周恩来总理的意见,于是正式改名为“关肃霜”。
常香玉
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原本姓张,叫妙龄,又叫欣山。9岁随父张福仙人班学艺,13岁演出《拷红》即轰动河南开封,后又流动演出。有一年戏班解散,一天晚上借住在一个小镇的水烟铺里。当晚,水烟铺不幸失火,妙龄和父亲只身逃出,衣物被焚。寒冬腊月,父女二人饥寒交迫,流落街头。
镇上有个开饭铺的常师傅,同情妙龄父女的不幸遭遇,叫女儿送来衣服和面条。妙龄父女身在异乡,幸遇好人,为报恩德,张福仙让妙龄作常的干女儿,改为常姓,并改名香玉,意为馥郁芳香、坚贞如玉,常开不败。常香玉果真没有辜负老人期望,清清白白做人,孜孜不倦学艺,为豫剧艺术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