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上榜”与“上当”
日前,一位准备购买电冰箱的消费者告诉笔者,他原以为“上榜品牌”是真正权威的“名牌指南”,已打算挑“最好”的买,谁知一个月看下来,竟有7种冰箱在不同的“排行榜”上名列“第一”。“要是都听‘上榜’难保不会‘上当’”。这位消费者的话令人深思:种种不规范的“上榜品牌”广告正面临着失去消费者信任,从而渐次被淘汰的危险。
今年以来,仅中央电视台各频道上,便出现了大到冰箱、彩电、洗衣机、冰柜、空调、摩托车,小至牙膏、奶粉、电池、蚊香片等20种商品排行榜,推荐单位有各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消协机构等。这些部门各立山头,各自排榜,有的讲质量,有的论销量,有的排市场占有率,结果便排出了无数令消费者摸不着脑门的“第一”。多数消费者认为既然是权威单位推荐,自然比广告更具有可信度,购物时多以此为参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很快便发现“排行榜”不过是自行提高“品位”的“变形广告”,有着种种难以言状的缺陷和商业欺诈嫌疑:上榜的品牌并非该行业的全部主要企业品牌,而只是交钱参加排行的企业,如彩电榜上行业老大“长虹”竟榜上无名,令人费解;某些排行的统计内容含糊其辞,仅仅是推荐牌子;销量排行的调查时间标注未明,如食品没有保质期,令人放心不下;尤其消费者最关心的是,所有的“排行榜”都以权威的口吻发布,但没有一家机构承诺当被推荐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损失时,它将担负相应的责任,或将该“品牌”逐出“排行榜”。总之,炙手可热的“排行榜”正越来越等同于滥发荣誉乱评奖。
所幸的是,不只是消费者感觉险些“上当”,一些疲于“榜”命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可能要吃“大亏”,四川长虹今年就拒绝了十多个纯粹以营利为目的、不惜误导消费、扰乱行业秩序、给企业背上沉重“包袱”的“歪榜”、“劣榜”、“金钱榜”。海信电视、爱多VCD等企业也相继作出了果敢的决定。人们期盼着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面规范、引导“排行榜”,使企业和消费者都免于“上当”受损。(曾亚波徐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