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不尽的红岩魂
——访老作家杨益言
文/刘民主
长篇小说《红岩》的作者,著名作家杨益言现住重庆市中山4路91号,也就是当年大特务头子戴笠的住所,人称“戴公馆”。杨老见我这位造访者风尘仆仆,汗流满面,便在门厅旁的一间不大但装有空调的一小书房接待了我。
现已72岁的杨益言是1948年9月被捕,在渣滓洞受尽了军统特务的严刑烤打和非人的折磨。当时,年仅23岁的杨益言刚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胸怀救国之路回到故乡重庆,就被国民党特务盯住了。他是渣滓洞监狱中在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大屠杀前被亲友多方营救出的幸存者之
杨老,穿件白色背心和一条灰色短裤,身材矮小,但精神矍铄,双眼炯炯有神,不浓的四川口音爽朗而又健谈。不知内情的人,谁能相信这位瘦小而衣着简朴的老人,就是当年渣滓洞集中营受尽磨难而死里逃生、有着亲身体会而创作出《红岩》而亨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
回忆过去,杨老的话语低沉下来。
1958年,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让中国青年出版社派人到重庆向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约稿。让他们用长篇小说形式将重庆集中营里革命先烈与军统特务斗争这一历史题材充分准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教育全国亿万青少年。1959年初,重庆市委正式通知罗广斌、杨益言从事创作。在这之前,两人在全国几家报纸上,根据当年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中的所见所闻和经历写了些纪实性的文章。
写长篇历史小说,对于没有文学理论基础的罗广斌、杨益言来说,尤如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为难极了。从1959年2月开始创作到1961年12月《红岩》定稿,历时三年,四易其稿。创作中,中青出版社安排去北京参观学习,扩大创作视野,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泛研究古今中外描写狱中斗争作品的技巧、结构,边学习,边借鉴,补充生活,补充创作素材,请老作家沙汀、马识途指导。
杨益言深知,这次创作的指导思想,作品主题,结构,重点塑造的典型人物,都是在重庆市、成都市各级组织领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有组织领导地讨论和分析小说章回结构。特别在重庆市委的帮助下,他们了解了许多革命先烈在西南地区进行斗争的历史。
谈到《红岩》创作过程,杨老显得更加激动,他说:“那是一条特殊的,艰苦的创作之路,又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在创作中,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我俩人尽最大努力把这段奇特的历史写出来,呈给读者,告慰先烈。严格地说《红岩》是部历史血书,她的真正作者不是我们,而是无数早已牺牲在重庆集中营里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鲜血写出来的,
我们只作了一点回忆,记录整理的工作,再现了历史事实。
在十年浩劫中《红岩》被诬蔑为“叛徒文学”,罗广斌被害致死,杨益言也受到无虚有之罪名,坐牢8年。
出狱后,1987年,杨益言奋笔疾书、又出版了长篇小说《秘密世界》,这是《红岩》一书平反后的又一部力作。确切地说《秘密世界》是《红岩》一书前奏曲。这是继《红岩》书后,罗、杨二人商定再次合写的书,但罗广斌去世,杨益言为完成故人之托和怀念战友,毅然第二次拿起沉重的历史之笔,去完成战友未竟的遗愿。
《秘密世界》出版后,老人的创作激情更加高涨,觉得言犹未尽,无数烈士的英魂和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事迹,时刻萦绕在心头。他多次回到白公馆,渣滓洞、华蓥山,沿着先辈们走过的足迹寻找着。《红岩的故事》、《红岩九烈士》、《红岩之光》、《红岩逸闻》等红岩系列丛书相继出版发行。
杨老后半生的住所和写作生涯在戴公馆渡过。这一座一楼二层的砖木结构房屋是三十年代建造的,外观酷似日本炮楼,显得破旧不堪。但室内典雅别致,四室一厅,木制地板走起来很有弹性,与后阳台相连的有20多平多平米的客厅,是特务头子戴笠当年工作和午餐的地方。隔窗相望一步之遥的另一楼三层建筑是戴笠部下特务们的宿舍、右侧是临时监牢。这三幢楼呈“品”字型,杨益言这位当年被戴笠关在渣滓洞的“囚犯”,四十年后,成为戴公馆的主人。被誉为“人生教科书”《红岩》至今已发行800多万册,再版10多次,国外译本10多种,是当代文学作品中发行量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小说之一。小说《红岩》给人们再现了无数革命先烈在狱中斗争的不朽历史,集中而又系统地表现了“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红岩精神。
老作家杨益言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