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打折:葫芦里卖什么药?
文/珠江
随着大型商厦的不断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打折便成为商家屡屡采用的促销手段,也迫使一些原本不愿打折的厂商不得不跟着潮流走。去年底,杭州商界刮起一股各大商场互不相让的打折风,杭州大厦9月15日推出全店打折,结果原先对400万元的日零售额并没有多少把握的该购物中心,却创下了一天营业额1100万元的纪录。随之,杭州百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借11月1日周年庆典的机会,打出了全面打折优惠一天的告示,客流量比平时多四五倍,商场直到晚上10时才打烊,日营业额达3820万元,而在公布打折的前一天,“百大”的零售额仅为60万元。这一巨大差异,极大地煽动了整个市场。于是,工联大厦、外海商厦、供销大厦、广汇商厦等商家终于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打折大战”。
有关人士认为,商家打折得到的仅仅是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大幅度地打折,使众多消费者对平时的商品利润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在平时实实在在地降低一点毛利,而非要搞什么“打折”、“优惠”才行?这对商家信誉的动摇,绝非是一天两天的高营业额所能弥补的。其次,大规模的打折还使消费者产生了更高的预期心理,日后小打小闹的让利再也吊不起他们的胃口,顾客持币以待,观望心理更加突出。
苏南一家商厦曾经搞过“大减价”促销活动,所有的商品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打折。在某种西装的价签上,原价2999元,对折1500元。促销活动结束后,同样的西装价签上的价格又变成1200,元。此西装是真的打对折,还是假对折,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象这:样所谓的打折,已构成损害消费者利益,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价格是一种策略,并非游戏,何况游戏也有其应该遵循的规则。说是打折,而绝大多数商家无任何可靠依据,全凭经营者随意定价,把暴利等问题用打折来掩盖,甚至于某些商品的价格不是降了,反而有所提高。打折,完全成为一种欺诈行为。
“只有错买的没有卖错的”,无论商家怎样“挥泪”、“跳楼”,打折的商品还是有钱可赚,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多数“打折”后的商品价格,并非经营者的主动行为。建立健全竞争规则,规范竞争行为,已成为促进商家有序经营、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