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有感于张安世的“三不为”
文/闻梅 杰宁
据史书载,汉宣帝重臣张安世一生廉洁自律,为官讲究“三不为”。早年,他因与儿子同被封侯深感不妥,毅然向汉宣帝恳求辞去俸禄,此谓“不为钱”;后来,张安世官居大司马,直接参与朝廷决策,一些由他举荐飞黄腾达的人,私下向他致谢,他说:“为国家荐能,岂可私下相酬?”此为“不为权”;面对自己日益显赫的地位,张安世一度感到不安,便请求皇上把儿子延寿调离京城,同时要求降低其过继儿孙们的爵位和享有赋税数,此谓“不为亲”。“三不为”一时传为佳话。
在封建社会,作为张安世这样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尚能如此自律,想到今天的个别为“官者”,却是地道的“三为之”。先说钱。一些人对已有的“俸禄”从不满足,总觉得党和政府亏了他。于是公开伸手向组织要级别、闹待遇;有的用公款大吃大喝,花天酒地;甚至有的无视党纪国法,贪污受贿,蜕变成人民的罪人;次说“权”。一些所谓的“公仆”,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信条,把党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力当作谋私的资本或工具,大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什么党性原则和人民的利益,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再说“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早已成为历代百姓嗤之以鼻的东西。而今,一人当官,全家(族)俱荣的封建糟粕又死灰复燃,以致拉亲结网、构筑亲营者有之,给违法乱纪的亲属提供“保护伞”者有之,助纣为虐者亦屡见不鲜。
时下,在我们干部队伍中,虽说“三为之”只是极少数,但由此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却不可低估。窃以为,老百姓之所以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不满,与个别领导干部为官不正是大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