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春联的起源
文/田萍
关于对联的起源,传说不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公元700多年的五代,宋张唐英著《蜀祷杌》中称: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有人推断,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比较对仗的一副春联。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是明代的事。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著的《簪云楼杂话》一书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明太祖)帝都金陵(南京),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他还亲笔给人题赠春联。最有趣的是,年关一屠阉人家忙于宰杀,大门顾不上贴春联,朱元璋发现题赠一联:“双手剖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至于形成一种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