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1月23日
生活广场
02

收藏新宠—粮票

文/李侠

随着我国粮食供应体制的改革,粮票已全部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粮票收藏却异军突起。由于其收藏、研究、欣赏和升值的潜力,成为收藏新宠,被誉为第二国邮。

1955年,国家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通用粮票,其后各地粮食部门纷纷发行了各自的地方粮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粮票虽是无价证券却起着和货币同等重要的作用,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其重要性甚至超过货币。因此,80年代前其使用率接近百分之百,特别是早期粮票,存世极少,因而十分珍贵。粮票有以下几个特点:

定量各异。粮票虽是无价证券,但却标有定量,除常见的壹两、贰两、半斤、伍斤、拾斤,伍拾斤外,小到南京的壹钱票,上海的贰钱票和半两票,大到供机关团体用的500斤、1000斤和军用1万斤粮票。1986年后发行的粮票定量由两、市斤统一为公斤。

发行范围广。除全国通用粮票外,各省、市都发行有自己的地方粮票,部分县也发行有粮票,且相当部分是一次性使用,存世较少,收集难度大。

品种繁多。除全国通用票外,还有地方粮票,流动粮票,精粮票,粗粮票,饼票,面票,米票,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票或代用就餐票等。

图案精美。各地粮票印刷代表了当地最高印刷水平,且不少以当地风景名胜为图案,内容丰富多彩。

时代感强。由于历史原因,粮票的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感。50年代多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人民公社、炼钢、基建的画面。60年代通行毛主席语录、革命口号和工农兵形象。70年代则选用革命胜地、旧址,如遵义会议会址、农讲所旧址等和代表性建筑如大桥、水库等。80年代后各地粮票设计摆脱了左的干扰,百花齐放,较多地采用各地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从中可了解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过程阶段。

由于粮票的停止使用和回收销毁,而使其具有特有的收藏价值,所以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一些发行量少、使用面窄、设计独特的粮票,备受海内外收藏人士青睐。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