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周弘的“赏识教育”好
“聋童都可以培养成神童,耳聪目明的孩子教不好,我不服气”。南立聋亚学校副校长周弘成功地把三岁半还不会讲话的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后,又把探索的目光,伸向那些为学习困惑的健全孩子和家长,结果使接受他的“赏识成功教育”的上百个“差生”转为“好生”。
周弘在南京市红花镇作关于“赏识教育”报告时说:
“许多家长都会研究领导、同事爱听什么话。可就从不想:孩子爱听什么话,什么话能使孩子心中热乎乎、甜丝丝、充满希望。孩子一次考试失败家长轻则骂,重则打。
“有几位母亲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她们对孩子最常说的话是‘儿子啊,看你这副窝囊样,我看你是没出息’。我对她们说,战场上,如果有谁敢喊,‘完蛋了,完蛋了’,肯定要就地正法的,孩子的人生,难道不是战场吗?异常激烈的升学竞争已使孩子精疲力尽、焦虑不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对他们讲泄气的话呢?
“小孩子在学说话时,随便说得多含糊,父母都给以热烈的赞扬,结果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世界上最难的口语,而现在,我们为什么不用赏识的目光凝视自己的孩子,却要抱怨他们呢?
“抱怨教育不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允许失败,结果使孩子害怕失败,使差异扩大;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结果使差异缩小、并消失了。
“你想让孩子聪明吗?那么找出孩子聪明的‘星星之火’,吹风鼓气,它就会成‘燎原之势’,你嫌孩子写字慢吗?那么他哪天有进步,你就‘小题大作’‘无限夸大’地表扬他,一定会有惊人的结果!”
周弘的演讲,赢来如潮的掌声。许多家长围着他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去年5月红花镇8所中小学推行了赏识教育,并举办了12次赏识教育沙龙。
有个叫钟晨的9岁女孩,母亲因自己文化不高,对她寄以厚望,期望她将来出人头地,为此她辞去了工作,一心督促孩子学习。钟晨的心理负担一重,成绩反而不好。母亲急了,不是打,就是骂。孩子挨打后,怕同一院子的邻居笑话,就忍着不哭。母亲说:“好啊,你倔,我非打得你哭不可。”孩子被打急了,就用仇视的眼光盯着他:“你现在怎么打我,将来我就怎么打你!”。母亲听了周弘的赏识的教育演讲后,像换了一个人。一天,她让钟晨做五道应用题,孩子花较长的时间做对一题,她下意识地伸出了巴掌,这时,耳旁响起周弘“抱怨使孩子越变越坏”的声音,便鼓励道“不简单,五道题第一次就做对了一道”。孩子深受鼓舞,说“妈妈,我再做一遍给你看”,结果,第三遍全对了。如今钟晨变了,数学、语文在班上名列前茅。还爱劳动,有礼貌,整天蹦蹦跳跳,笑声歌声不断。
1997年夏天,周弘及一批志愿者组织了一个“赏识教育亲子夏令营”,在排好队准备上路时,周弘要求家长夹道鼓掌送孩子上车。许多从没享受到掌声的孩子竟激动得哭了。在这次夏令营活动中,组织者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最大的奖状,上面写着“十佳营员”、“生活自理奖”、“关心他人奖”等,每个孩子都在掌声中领取奖状。一个叫吴英的五年级学生,回家后,把大奖状认真端正地贴在墙上。说: “只要多看几眼,心里就会长出力量,等下学期,大奖状下一定会添一张学校发的新奖状。”
还有个叫苏文的初一女生,原来考试在班上是中等以下,她父母提到她总是摇头,骂她笨。她觉得所有的人都用鄙视的眼睛看着她,整天抬不起头来。一次苏文在赏识教育培训班上,学习快速记忆法,速度很快。周弘夸奖她:“你比周婷婷的速度还快!”苏文的眼睛一亮,她想自己原来不笨,回家后,她要家长写20张卡片,她用40多秒从头看到尾,然后编成故事,一字不差地背出。她父亲不信,给她一段文言文,她用20分钟就有声有色地背出,父亲笑了,夸她是个聪明的孩子。如今苏文完全恢复了自信和上进心。在班上当了英语课代表。
赏识教育,在重塑中小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孩子的长处和潜质,使其最终走向成功的方面,摸索出了一整套简单可行的方法。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去学习和推广的。
(陈大光摘自《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