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说古道今话“宦囊”
何谓“宦囊”,古时通俗称之为做官的腰包,就是官员的个人钱财。官员们虽都同朝称臣,但官与官之间的宦囊之大小、鼓瘪,是大有区别、且显见风节的。要论古人宦囊之凸鼓,莫过于和坤。他被抄家时,家产约价值白银8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而宦囊之凹瘪,则非海瑞莫属。海瑞死后,官府“检点其宦囊”,仅找到“竹笼中俸金8两”。若论今人,宦囊之凸鼓恐怕要首推王宝森。这家伙仅京郊一座别墅就值上亿元,终日纸醉金迷,挥金如土。而宦囊之凹瘪,又要以孔繁森为最。按说孔繁森做官多年,位居地委书记之高职,怎么也得有笔可观的积蓄,可死后“检点宦囊”时,却只有区区8元6角钱。因为他把大多数薪金都花在敬老院的藏族老阿爸、老阿妈和那三个孤儿身上。
显而易见,宦囊之鼓瘪有天壤之别,关键就在于宦囊的“入口”多少相异。清廉的官员如海瑞、孔繁森等,宦囊只有一个“入口”,就是官俸、薪金。官俸本就不高,又要资助这个,又要扶贫那个,还有献爱心、送温暖,宦囊岂能不瘪?而和坤、王宝森之流,宦囊的“入口”就多了。卖官鬻爵是个“入口”,收受贿赂是个“入口”,贪污挪用是个“入口”,各种礼金、红包、好处费、辛苦费都是“入口”,四面八方财源来,宦囊之凸鼓也就不足为怪了。
宦囊暴胀的贪官污吏,本以为今生可以纵情享受,子孙也将享乐无穷,而结果呢?往往却事与愿违,有好下场的不多,古时的和坤、严嵩就不去谈说了,开国后的刘青山、张子善也且不提,即是在近几年先后伏法的贪官高森祥、洪永林、管志诚、阎健宏等等,哪一个不是宦囊捞鼓之日,就是黄泉路近之时?自身尚且难保,又何谈荫泽子孙呢?窃以为,为官之人不论应酬怎么多、工作怎么忙,也别忘了时时处处检点一下自己的官俸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入口”、“外财”。古人云:“官至能贫乃清廉”。企望我们的公仆们宦囊清贫防鼓。 (樊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