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陈仓石鼓
文/金瑞麟
在宝鸡金台观,笔者有幸观瞻了“陈仓石鼓专展”。
展室不大,但陈列橱内那10个庞然大物却格外引人注目。石鼓上用篆字刻写的诗文甚难辨认,不过,每个石鼓旁都有拓片及介绍。这些石鼓都是秦代遗物,均出土于陈仓石鼓山,即今之宝鸡市郊东南约五公里处渭河岸的陈仓山。
这些鼓,形虽似鼓,却不可击打,主要是在上面刻写诗文。在名日“车工石”的石鼓上,记述着秦宣公初出猎时的情景。而“田车石”,则述写登原游猎盛况。“銮车石”,记叙秦宣公猎经虢城,銮车上悬挂的彤弓、彤矢的情景。“汘沔石”则是记述宣公率众渔于汘河的情况。后边的“雷雨石”、“作原石”、“吴人石”、“吾水石”、“而师石”、“马蔗石”,也都是或写宣公的述志,或写宣公的狩猎归途所见。郭沫若先生曾说:“石鼓诗不仅提供了一部古代文学作品的宝贵资料,而且更重要的贡献是保证了民族古典文学的一部极丰富的宝藏《诗经》的真实性。”自然,石鼓文也是秦史研究古地名、古动、植物品种的珍贵资料,还可窥见汉字演变的过程。
据说石鼓出土后,曾经多次搬迁。唐至德二年始由陈仓迁至雍城(今凤翔)南,随即易地埋藏。元和元年,韩愈的朋友复又掘出。其后,郑余庆始置于凤翔孔庙,五代之乱又遭散失。宋代司马池知凤翔府,置于府学门庑下,而缺一《作原鼓》。北宋皇佑四年,向传师从民间找回亡鼓,上半截已被凿臼窝,不似鼓形。北宋大观年间,石鼓迁往京师(开封)。南宋时,金人又迁到燕京(北京)。后到元、明、清,石鼓一直存放于北平国子监内。抗日期间,为避外患,迁往四川,途经宝鸡,在火车站让各界人士观看两天。抗战胜利后才送回北京故宫存放至今。
由上可知,今金台观展出之“陈仓石鼓”虽非真品,但其造形逼真,其上所刻之字迹亦与真品无异。石鼓,实乃一特殊的诗书也。